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古代学校书院:》古代教育的学制-古代学校与教育

古代教育的学制-古代学校与教育


古代教育的学制古代教育,古代学校,学制,中国小百科2007文化栏目改版

古代各类学校的学制并无一定,历代也有不同。《礼记?学记》中记载了西周时官学的学制,它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核。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用现代汉语说,就是“每年入学一次,隔年考核一次。一年考察辨明志向,三年考察是否专心和亲近同学,五年考察是否博学和亲近师长,七年考察是否有独立见解和择友能力,这些都达到了,就是小成;如果九年触类旁通,坚强而不违背师训,就是大成。足见那时的官学至少要学习九年。

两汉太学,并无明确的学习年限规定,但考试却是十分严格的,西汉时每年考试一次,方式是“设科射策”,类似今天的抽签答问,分甲、乙两科,以区别程度高低,如发现该学生属于下材或有一种经书不通,就勒令退学。东汉中期改为每两年考试一次,通过者就授予官职,未通过者留下继续学习。

隋唐官学明确规定儒学招收14岁到18岁官员子弟(律学为18岁至25岁),学习年限为九年,书学和律学为六年。考试分“旬考”、“岁考”、“毕业考”三种,旬考内容为十日之内所学课程,不及格者有罚,岁考内容为一年之内所学课程,不及格者留级。毕业考及格则取得科举资格,若九年学而无成者亦令其退学。

宋元时期在学习制度上有所改革,较为突出的是北宋王安石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即将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必须依照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平时有品行(“行”)和学业(“艺”)的考察记录,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试”,每年由学校举行“公试”,合格者就可依次升舍。元代又将学生分为三等六斋,通过考核积分逐级升斋。明代仍然沿用元代的积分制,入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必须先入低级班,一年半以后,文理通者升中级班,再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入高级班,而后采用“积分制”,按月考试,一年积满8分为及格,这样就可以待补为官,不及格者仍坐监肄业。清代以后,积分制已名存实亡,入监读书只是熬年头了。(程裕祯)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搜索与:古代教育,古代学校,学制,中国小百科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