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说,到了舜时,就设立了专职机构,命夔管理乐教,并作《大韶》之乐,用它来达到政治上的教化目的。还记载说,韶乐演奏完时,祖先的神灵降临,百官谐和,一派升平景象。所以,后世的孔子对韶乐赞叹不已,言其听了使人“三月不知肉味”。
夏代的考古发现不多,主要有石磬、陶埙和铜铃等。《吕氏春秋?仲夏》记,大禹命皋陶作为《大夏》九成,以昭其功。这是夏代有名的乐舞,后经过西周改编,到春秋仍是各国雅乐。
商代开始出现了青铜乐器,无论是中原,还是南方的荆楚,或西南及北方少数民族,都发明了青铜制作的铙、鼓、铃、铎等新乐器。这其中又以安阳殷墟出土的乐器最为有名,一是妇好墓出土的青铜编铙,5件一组,大小依次递减,但形状纹饰相同。同区的王陵大墓中还曾出土一组石编磬,分别刻有“永启”、“永余”、“夭余”等字样。此时,石磬的形制更加规整精美,多有纹饰,如武官大墓出土的虎纹石磬,用大理石磨制而成,刻有虎纹,虎头、虎牙、虎爪及大眼,造型夸张,极为形象传神。在南方,湖南宁乡一带出土了一件重达221.5公斤的兽面纹大铙,还有编铙和铜鼓。西南的三星堆出土有铜铃,山西曹家垣出土有铜铎,柄和器身中空,外挂许多铃铛,当属摇铃一类。
晚商乐律已基本确立“十二律体系”,乐器的工艺也相当精准规范,如五音孔埙,能吹出全部七声音阶及一部分半音,3件组编铙每个可发出三个相差四度半音程的乐音,呈七声音阶,这些乐器组合均体现出了一定的音程关系。
商代的乐舞内容多为歌颂灭夏,另有因商汤求雨而产生的乐舞《桑乐》等也很有名, “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商人尚乐,大概跟他们喜欢喝酒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