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形卣,商代,河南省罗山县莽张出土,河南省信阳地区博物馆藏。
学术界将商周金文分成了五个时期,依次为商代、西周早、中、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这五个时期的金文各具风格。
商代金文较少,但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与甲骨文比较接近,直线多,圆角少,锋芒外露。运笔上不讲藏锋,起笔与收笔均为尖利,用笔刚健,气势雄浑。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铭文,字甚磅礴;又如商尊铭文,笔划劲健,多为单刀,夹以双刀刻划点线,呈现尖细柔润的清奇风貌。
西周金文最为发达,长篇铭文较多。西周早期铭文仍然首尾出锋,有商代遗风,但已有章法布局,字形结体方正或细长,一般布局较为严整,风格趋向多样,有的清俊雅秀,如麦彝铭文,笔致纤细柔和,结体方正,显得清雅。有的圆润凝重,如夭亡簋铭文,笔画方圆兼备,大小相同,凝练平直,气韵流动于字里行间。有的端庄典雅,如大盂鼎,字形长方,笔势圆润,笔画或藏锋或露锋,骨力遒劲,布局方整。
周穆王至夷王时期,金文书法趋向成熟,笔画讲究藏锋,结体也注意对称、正奇、虚实、呼应,布局上注意疏密整饬,错落有致。这个时期的书法风格大体相近,但也各有特色,如虢季子白盘铭文,极其疏朗、恬淡,字体枯瘦、清俊,章法与以往不同,字距行距很大。又如墙盘铭文则字体丰腴,行款秀雅,刚柔相济。还有一种铭文风格趋向疏放潦草,结构松散,如格伯簋铭文。这可能与当时铭文趋向成熟、书写形态老化,导致一些书家产生审美疲劳有关。因为任何时代的人都趋向于自由,严整繁复的金文书体很难适应自由书写的愿望,厌倦之余,必有松散潦草的表达流露。
西周晚期的金文已达到炉火纯青,其代表作品有散氏盘和毛公鼎。散氏盘风格雅拙天然,字形圆转,多用“颤笔”,直曲相间,韵味十足,字体略向右倾斜,静中寓动,直如欲腾空起舞,毛公鼎铭文则雄阔刚健,蕴含飘逸灵秀,大有磅礴之势。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诸侯并起,各地金文也极具地方特色,总的趋向是字体瘦长,笔画均匀飘逸,间隔疏朗,错落有致,风格表现为纤巧飘逸,瘦劲清灵,比之西周少了些阳刚之气。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蔡侯尊、鄂君启节及越王勾践剑铭文。从地域来看,最有特点的是齐、楚、秦的金文。齐国的《国差 》,外表如折扇的纸面,其铭文的写法以短弧线为主,字体精瘦,显得柔弱纤秀,呈扇面布局,上紧下松。楚国的鄂君启铜节铭文为错金刀刻,字体较小,线条圆润,结体方正,布局严整细密。秦公簋铭文是石鼓、秦小篆的雏形,笔画圆中有方,转折之竖划先内收渐向外伸,字形方正,整个气势风骨嶙峋,显大国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