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狩猎纹豆,铜豆一般为盛肉浆一类食物用具,春秋,
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出土,上海市博物馆收藏。
礼器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类。礼器又叫彝器。“彝,常也,谓钟鼎为宇宙之常器是也”。
(一) 食器
食器主要有鼎、簋、鬲、豆,西周开始出现簠与 。
食器中最主要的是鼎,大多圆腹、两耳、三足,有圆足、尖足、扁足,少数是方形四足,或分裆袋足。鼎主要用于煮肉或盛肉,是古代中原华夏民族最主要的食器,也是祭祀及朝聘、册封、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用器。1939年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古代青铜器,重达832.84公斤,为方形腹四圆足,口沿上有两直耳。腹四周饰兽面纹和夔纹,耳外侧饰双虎食人纹,并皆饰有云雷纹作地纹,系用多块陶内范和外范拼合浇铸而成,制作十分精美。河南郑州商城遗址南顺城街窖藏出土了4件方鼎,最高者83厘米,最低者59厘米,大小依次递减,与西周、春秋时期流行的列鼎颇为相似。张寨南街窖藏出土的一件方鼎,高100厘米,重86.4千克,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商代早期最大的一件礼器。
湖南宁乡出土的一件人面方鼎极为罕见,其腹部四面的主题纹饰是4个表情严肃的人脸,脸宽而方,五官刻画逼真,眉毛粗弯,双眼较小,颧骨较突,嘴较宽大。地纹也为云雷纹,鼎四角有凸起的扉棱。鼎内壁有铭文“大禾”二字,字体极为规矩深峻,器表色泽碧绿,器型朴实凝重,整个造型极具创意。比较著名的列鼎有西周晚期的虢季列鼎和晋侯苏列鼎,虢季列鼎出自河南三门峡上村岭,上有铭文“虢季作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共七鼎,大小依次递减,同时出土的六个列簋,大小型制相同,上刻铭文为“虢季作宝簋永宝用”。后者出自山西北赵晋侯墓地,4组保存完整的墓中,晋侯墓都配制5鼎4簋或6簋,并有乐器随葬,夫人墓则是3鼎2簋或4簋,无乐器。虢、晋同为诸侯,但在墓葬上显然低了一级,也是很奇怪的事情,尚有待研究。
第二种用具为簋,主要用于盛饭,其形状略似今天的大碗,一般口侈颈敛,腹圆鼓,下有圈足,有的腹部有两耳。
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了利簋,这是一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青铜器,由铭文可知,此簋是由周武王一个叫“利”的右吏,为纪念周王赏赐而作,铸于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后的第八天。铭文中关于牧野之战的时间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尤其是铭文中的“甲子朝”与《周书?世俘》的“甲子朝”用语完全相同,与《尚书?牧誓》中的“甲子昧爽”等语意也相同,为历史断代和青铜文化分期提供了依据。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有秦公簋,上有“秦公”铭文,表明秦在春秋早期已称公,而封给秦的爵位实为伯,可见西周晚期礼乐制度已开始随着周王室的衰弱而崩溃,周礼被各地诸侯全面僭越,社会各方面正发生深刻变革,诸侯们野心勃勃,图霸天下,思想界正巨星闪耀,天才汇聚,孕育着伟大的奇书《周易》,以及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百家学说。
鬲是用来煮饭和盛饭的食器,商代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但多为陶器。作为青铜礼器的鬲在商代中期开始出现。形状是侈口、敛颈、圆腹分裆,最大特点是三足中空,似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称为袋足,便于扩大受火面积,易于炊煮。
,用于蒸食,即蒸锅。上部为甑,其底部有铜箅或木箅,用来盛饭;下部是盛水的鬲。殷墟遗址的妇好墓曾出土一件三联 ,由三件甑和一个长方形的鬲组成,高68厘米,长103.7厘米,一次可蒸三种食物,在所出土的 之中,极为罕见。
豆,主要用来盛腌菜、肉酱等事物,上为圆盘,下有高柄,从石器时代的陶豆仿制而来,大汶口文化中曾有精美的陶豆出土。青铜豆在夏商两代都及其少见,直到商代晚期才开始出现。
蟠龙纹匜鼎,小型温器。春秋,山西侯马市出土,山西省博物馆藏。
(二) 酒器
根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就已发明了酒,传说禹在位的时候,一个叫仪狄或杜康的人,用粮食和水果发酵制成了酒。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许多陶质酒器,夏商时代的国君贵族酗酒成风,商纣王时代甚至“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记》),另一文献《说苑?反质》也说“纣为鹿台糟丘,酒池肉林”。可见酒风炽盛。夏商两代的礼器,以酒器觚、爵为核心。商代的酒器更是成组出土,有饮酒器、盛酒器、调酒器、温酒器,所以商代的礼器组合是“重酒的组合”,周代则鉴于商代酗酒误国的教训,发布了禁酒令,其礼器组合逐渐转为以鼎、簋为核心的“重食组合”了。
青铜酒器主要有饮酒器爵、角、觚、觯、 觥,以及盛酒器尊、卣、瓿、 方彝和壶等。
爵是古代饮酒器的共名。作为专名的爵,形状为侈口,圆腹,前有出酒的流,后有尖圆的尾,流上有两个小柱,腹侧有 ,可供手握捏,下有三足,多为扁棱。有些方腹四足,有些有盖。
爵在出土的青铜酒器中较常见,特别是商代,是古代饮酒必备之物。夏代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爵,尚无纹饰,制作简陋。商代晚期的殷墟妇好爵,一次共出土40件,也可见酒风之炽,而且纹饰繁复,装饰华丽。
角与爵相似,前后皆为尾,而无流,尾上无柱,较少见。
,也与爵相似,但无流无尾,圆口上有二个小柱。有的为方腹四足,或三袋足。爵、角、 三种器形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有无尾、流或柱。 在二里头文化即有出土。妇好墓中曾出土有一大铜 ,为方腹四足,腹部饰有兽面纹,高达68.8厘米。
觚,形状象两个喇叭组合,中间细小。觚与爵的组合使用是夏商两代的礼器共同点。妇好墓中曾出土有亚其觚10件,形制高大,为将军亚其进献给妇好的礼物。妇好为商王武丁64个妻子中的一个,武丁时甲骨文即载有妇好及其活动,妇好曾主持祭祀,并作为军事统帅征伐土方、羌方和夷人,是中国有史可考的首位女军事统帅,其墓中出土器物之丰,足见其在当时的地位。
山西石楼还出土有一件带铃的觚,为商代晚期作品。
觥,前有流,后有 以供手持,下有圈足,上有盖。传出自河南安阳大司空的象首兽面纹觥,制作十分精致,纹饰也相当繁缛。山西石楼桃 者出土有一件龙形觥,器身呈长条玉米状,头部为昂起的龙形头,有嘴,牙齿外露,龙头有双角突出,全器饰有龙纹和鼍纹,造型也十分奇特,这种纹饰和造型明显不同于中原,中原地区多流行饕餮纹。陕西扶风庄白在1976年发现徽氏家族窖藏青铜器,中有一件折觥,腹为方腹,前流似为牛头,有大牛角外突。山西灵石旌介村也曾出土一兽形觥,亦似牛头。妇好墓也出有觥八件,盖前段呈虎头,下部饰浮雕虎身,视之如蹲坐之虎,盖后端作鸮头,下部饰浮雕鸮身,视之如站立之鸮。
觯,形状似葫芦状小瓶,有盖。山西灵石旌介村出土有商代晚期一铜觯,无盖。
盛酒器主要有尊、卣、瓿、 方彝和壶。
尊,尊在礼器的地位仅次于鼎。尊有两种,一种为侈口,敛颈,圆腹,圈足,系从陶尊演化而来,形似现在的坛子,如安徽阜南润河出土的龙虎尊,腹部饰有两虎,共噬一人,颈腹相接处饰龙纹,龙头及龙角突出尊外。除圆腹外,还有方腹,如湖南宁乡出土有四羊方尊,方侈口,腹四面转角为羊头,突出器外,高58.3厘米,重34.5千克,为商代最大的一件尊,羊头之角、眼、鼻均刻画入神,栩栩如生,纹饰有蕉叶、兽面纹、夔纹,加之器物黝黑,此尊显得十分雄奇。另外一种尊,整体为鸟兽状,称作鸟兽尊。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鸟兽尊的造型至为别致,比较典型的如出土于湖南长沙跳马涧的双羊尊(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出土于太原金胜的鸟尊、湖南醴陵的象尊、湘潭的猪尊等。
没有哪一类青铜器出现如此之多的动物造型,除了动物、几何造型以及各种动物纹饰、抽象纹饰之外,很少在先秦青铜器中看到人的造型,西南地区的三星堆遗址中,有少量的人物面具和人物头像造型的青铜器,那可能是一个异数,这让我们在与同时期的欧洲早期文明主要是希腊青铜文明比较时,感觉到东方青铜文明显得神秘诡丽,神巫气息浓重,人的觉醒还看不到,而希腊文明,则以人体雕塑和公共建筑著称,人的意志和精神在人体雕塑中得以充分展示。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含蓄和西方人的张扬从文明的童年时代就已注定。
卣是一种专门用来盛香酒的盛酒器。特点是上有提手。最著名的卣是传说出自湖南安化的虎食人卣,属商代晚期器物,形为一只蹲踞的老虎,两只前爪抱持一人,口大张,作吞食之状,人面并无惧色,手抓虎肩,足踏虎爪,显得十分神奇,通体并饰有虎纹、龙纹、兽面纹。此器现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
瓿,又称 ,象现在的坛子。圆腹较矮,下有圈足,有的有盖。
,大型盛酒器,腹下有鼻钮,可供穿系用以倾酒。如亚 方 。
彝,有盖,盖及盖钮呈屋顶形,有方彝。妇好墓出有偶方彝,腹为长方体。
壶,大型盛酒器,有方壶、圆壶两种。如陕西扶风庄白出土的三年 壶,其上波浪形带纹柔和纤细,十分特别,壶形十分简洁,优雅纤丽,色泽温润,极为别致,有瓷器之美,与常见青铜器之粗犷凝重大异其趣。
(三) 水器
水器主要有盉和盘。因为贵族们在行礼时还必须洗手以示洁净虔诚。
盉形类似当今的茶壶,前有管状流,后有 供手握持,下有三足,用于盛水浇手。传出自河南安阳的一具人面纹盉,造型最为特别,其盖为青铜器中难得一见的人面造型,五官俱全,额上有角,神情憨态可掬,圆睛,圆鼻,突嘴,下巴后缩,似一人缩脖入壶作望天思索状。
盘,用来接洗手时流下来的水,浅腹,高圈足,与现在常用盘子无异。
(四) 乐器
古代举行礼仪活动时,都要奏乐,以使礼显得更隆重壮严,文质彬彬。乐器在石器时代就有出现,如骨笛,夏代有石磬、铜铃、陶埙,商代主要有铜 、铜铃、铜鼓,晚商见于甲骨文的有18种,西周时代新出现了钟,据《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就有29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