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本是青铜文明最为发达的地区,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的出现,加之礼制衰落,以礼器为代表的青铜器走向了没落。金器于是大规模地走向历史前台,它们不再限于饰品,更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器皿及金铁、金铜复合器。当然,另一个方面,金器一直作为封建社会帝王将相等上层统治者的奢侈品而加以独占,同时,代表权力的印章,也用金、银、铜的贵贱等级来区分权力大小,金子的尊贵地位由此得到进一步强化,有关金子的文化观念及社会心理也得到确立和扩展,金子成为了财富、权力、贵族奢侈品等各种稀有事物的象征,而奢侈品的身份更是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与时尚元素相结合而大行其道,广为流布。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金器,虽然数量不多,但都很有特色,这些器皿形制较大,用金量一般都较多。这些器皿的出现,开创了我国金质器皿制作的先河,发达的汉唐金器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金箔仍然大量使用,错金及鎏金工艺盛行,产生了一批错金及鎏金精品,但是,正是这种错、鎏金工艺成了铜艺的掘墓人,是青铜器的最后绝响。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金器,以陕西宝鸡益门村战国晚期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等地出土的器物最具代表性,此外,河北新乐县中同村战国墓、陕西凤翔县马家庄春秋秦宗庙遗址、山西长治市分水岭126号墓出土的金器,都很有名。
1977年,河北平山县的中山王墓中出土了一批金器,有龙形镶松石金牌饰,弹簧状的金环饰,嵌金银带钩,各种车马器,项圈,最有名的是一件金尊和错金银龙凤方案,错金银虎噬鹿座器。金尊高21.3厘米,重903克,堪称先秦时期金器中的重器。尊身中部突出,饰有半浮雕两只相向而形的龙纹,均用蓝琉璃镶饰眼珠,格外醒目,又用百银镶饰双翼或双角黄金白银交相辉映。尊身下部呈八棱形,上有用点阴刻出的龙鳞状纹饰,尊身上部为圆筒状。整个造型十分奇特怪异。
中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华文化的母地,人文荟萃,经济繁荣。春秋战国时的金佃工艺也因此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虽然仍是主要依附于青铜器,但如包、镂、镶、错、鎏金等装饰技艺不断翻新。其中,错金工艺和鎏金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作品较多,几乎成为这一时期中原金佃工艺水平的标志。
金子越加时尚,又因珍贵而稀有。当时的齐国有个日夜梦想获得金子的人,一天穿戴得整整齐齐,直奔金子店,见了黄澄澄的金子,伸手夺了就走。差役逮捕了他,问他道:“许多人在场,你为什么公开抢夺别人的金子?” 此人回答说:“我拿的时候,只看见金子,没看见人。”这就是著名的齐人攫金典故的由来。
有人以金子为宝,也就有人不贪为宝。《东周列国志》记载:早年的伍子胥因父兄被杀,逃难吴国,在濑河边饥饿难耐,就向碰见的一个洗衣女子求食,这女子把自己的饭给了伍子胥,随后这女子因还未出嫁却跟男子说话,便投河自尽了。多年后的伍子胥已成吴王的大将,领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后,经过濑河,一时百感交集,又不知这女子的家在何处,便将千金投入了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