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丝绸文化:》明清时期江南民间丝织业-明清丝绸

明清时期江南民间丝织业-明清丝绸


明清时期江南民间丝织业明清 丝织业明清丝绸

明清时期,丝绸生产进一步发展,产区扩大,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各地丝绸的民间生产力更加解放,各种丝绸品种的质量和工艺也有所改进。江浙一带出现了许多生产丝绸的专业城镇,在全国的地位日益重要,南京的云锦异军突起,湖丝畅销全国。

清代还出现了机器缫丝厂,成为近代民族资本机器工业的肇始。明清的海外贸易也非常发达,除了官方贸易,民间走私也经常发生。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不能自主,丝绸生产畸形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掠夺中国生丝,却又阻扰中国绸缎输入,并依靠机器大工业生产出廉价丝绸转向中国倾销,中国丝织业遂趋向衰落。

江南民间丝织业

江南地区在南宋时就已经成为丝绸生产的重心,明朝中叶以来得到了充分发展,蚕桑丝织一片繁荣,太湖流域和杭嘉湖一带桑麻遍地,户户机声,江苏苏州在明万历时仅丝织工和染工就有一万多人。康熙时,南京机户联合起来重贿当时任督织造的曹寅,由他请奏免除对机户机张数的限制,得到批准,从此民营大型的丝织工场迅速发展,苏杭镇江都出现了拥有上千张织机,工人4000多的大工场。中小型机户如杭州在道光年间达到万计之数。乾隆至嘉庆时,江宁(现南京)“通城缎机以三万计,纱绸绒绫不在此数”。江宁等地还有纺织资本家的联合组织叫“账房”,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大工场里雇佣有工人,而且还控制着大批小机户。

除苏州、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外,江浙地区还涌现出一批以丝绸为主的专业小城镇,如浙江桐乡的濮院镇,嘉兴的王江泾,江苏吴江的盛泽镇,吴兴的双林镇河菱湖镇等。

江浙交界处的盛泽镇,在明朝初年只是一个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在明中叶以后,这里的丝蚕业随着嘉、湖地区蚕丝业的繁荣而迅速发展起来,到明朝后期,发展成“仅丝绸牙行,约有千百余家”的大镇。成为一个重要的丝绸集散市场,远近的丝绸商都到这里来采购丝绸。在康熙时,盛泽镇已有三百多户机户专门从事织染生产,其产品有绫、紬、绸、罗,纱等,镇上还有专门生产和修理织机,梭子,筘等机件的家庭手工业。

到了清朝,嘉、湖地区的蚕桑生产更加兴盛,大片农田都栽了桑树。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先后多次坐船来江南游玩巡视,途中经过嘉兴、湖州等地时,看到运河两岸绿油油的桑林,一望无垠,都曾赋诗盛赞浙西蚕桑之盛。康熙帝甚至说:“天下丝缕之供,皆在东南,而湖丝之盛,惟此一区。”

明朝中叶以来,江南一些农村的许多农产品逐渐专业化,商品化,尤其是蚕桑丝绸产品。如有的农户专植桑树出售桑叶,有的专门缫丝,有的专织一种丝绸品。浙江湖州南浔等地就专门产丝,号为“湖丝”。其中所产的辑里丝最为有名,畅销海内外。辑里又叫七里,是南浔和乌镇之间的一个村,其所产蚕丝具有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以辑里丝为代表的“湖丝”,在明清两代都是全国丝绸的主要原料,甚至在云贵川的边远山区都有人在贩卖。

明代废除了匠户和徭役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不断增机置产,规模越来越大,从小作坊发展成大型手工工场,机户也逐渐成为丝绸企业主。

这些地区还有海内外贸易的传统,如元末明初苏州有名的商人沈万三,据记载就是依靠贩卖丝绸到海外,聚集起了庞大家业,成为江南第一豪富。他曾主动捐资修筑了明初都城三分之一的城墙。

清代末期到民国初年,湖州南浔出现了许多大的商业家族,贩丝为主,依资产大小区分,形象地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其中仅“四象八牛”十二家族的总资产就有700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足可看出江南丝业的繁荣。四象之一的张家在南浔修建的私家园林“小莲庄”,费银五十万两,相当于一亿人民币,足见豪富。

点击搜索与:明清 丝织业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