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自产生以来,主要用于制衣,被面等日用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皇帝的龙袍,各级官员的官服,演剧用的戏服和产生于民国年代的旗袍。由于丝绸的产量较少,一般只有官员,贵族家族等才能享用绫罗绸缎,一般平民则只能穿着素色的麻布粗衣,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后来在一些丝绸高产区,如江浙地区,也有富裕的平民和商人开始穿着丝绸服饰。所以,本章所说的官服基本都是丝绸制品。
传统上,中国古代服饰是政治的一部份,它既是个人身份的标志,也是权位的象征,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古代政府对所有人都有规定的服色,尤其从天子、诸候至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等,都有详细规定。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服饰制度是古代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是建立政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古代官员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等几类。
乾隆缂丝12纹章龙袍
龙袍是中国古代皇帝参加劳师、受俘、赐宴、祝寿等一般庆典活动时所穿的礼服,因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龙袍专供皇帝穿着,其他官员只有得到皇帝亲赐才能穿着,但在穿着时必须要“挑去一爪”,以示区别。
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清代,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元代的龙纹较流动、灵活,头部较小,但气象宽阔宏大,富有精神;明代的龙纹粗壮有力,龙嘴或开或合,发与肘毛富于装饰性,但有时形体大而失调;而清乾隆、嘉庆之后的龙纹已变得老气横秋,形象更为臃肿,也更为怪诞。
龙袍色彩的选用十分讲究,中国古代服饰用色往往有特定的寓意。在远古旧石器时代红色是一种特别的颜色,穿着打扮常常采用赤铁矿染色,具有巫术的意味,如辟邪。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又崇尚红色,秦尚黑,汉灭秦后则崇尚黄色,汉文帝刘恒穿的龙袍第一次采用黄色。其后长期以黄色为最高贵,唐代在668年禁止天子以外的人着黄,其后作为皇族的专用色,一直沿用下来,直至明清。
清代皇帝的冠服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等,分别穿着于不同场合中。
龙纹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一般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当然,如果皇室人员和得到皇帝赏赐者也能穿。此件缂丝龙袍,以曲水纹作地,将云纹、仙鹤、暗八仙纹组合在一起,有着吉祥的寓意。整件缂有九条龙。其款式为比较常见的便服袍。(图 中国丝绸博物馆)
礼服是在大朝、大祀等比较隆重的典礼上穿的,包括兖服和朝服两大类,其穿戴方式都有严格的定制。
兖服是一种古老的礼服,以石青色(即深蓝色)为地,两肩及前后胸均绣有一正金龙(正龙,即正身的龙),一共四个团龙,并伴有日、月、万寿篆文及五色云的纹饰。
朝服则为皇帝上朝时所穿的一种礼服,以亮丽的明黄缎作整件衣料,披领及袖采用石青色。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上一共绣有三十八条形式各异的龙,包括正龙、行龙、团龙等。除龙外,还在袍的不同部位绣有朝服特有的“十二章”纹样,即日、月、星辰、山、龙等。十二章纹从商周时就已出现,所用章纹均有寓意,日、月,星辰,取其照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皇帝在最隆重的场合穿十二章纹。
吉服也称彩服,用于一般的典礼,如劳师、受俘、赐宴、祝寿等活动。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还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等。
常服属于比较随便的衣服,平常穿着。
行服用于巡游、出征等,凡是与远行有关的,就要穿上行服,其纹饰、颜色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皇后的冠服,同样有礼服、吉服之分。皇后的朝袍也是明黄色的,披领及袖为石青色,前后胸及领、袖各有一条金龙,间以五色云朵,下为海水纹。有的中间有叠褶,腰帷四条行龙,下幅为八条行龙,前后各一条正龙,两肩行龙各一条,比皇帝的朝袍上出现的龙要少很多。除朝袍外,还有朝裙。朝裙有叠褶,上为红色织金寿字缎,下为石青行龙妆缎,夏裙则以透气凉爽的纱为裙料。皇后的礼服中还有一种叫朝褂,形状似长坎肩,穿在朝袍外。石青地,片金边儿,前后绣有两条立龙,下分四层花纹,金龙周围衬以万福、万寿纹样。吉服稍简单些,但仍用华贵的织绣物来装饰。
皇帝皇后冠服均以当时最名贵的绸、缎、罗、兽皮、黄金、珍珠、宝石为衣料,由最优秀的织绣匠师缝制而成的。如雍正的一件龙袍历经了300余年,但依然金光灿烂,像崭新的一样,何能如此?原来,这件龙袍不褪色的秘密,在于上面的金龙是用纯度99.9%的金丝绣制的,而其他彩色部分,是用不同颜色的孔雀羽毛织成,避免了矿物颜料漂染后的丝线易褪色的问题。这样一件龙袍,从量尺寸,到最后由江宁织造府的工匠完成,至少需一年时间,耗费工料之巨难以算计,堪称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