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丝绸文化:》秦汉至隋唐时期丝织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秦汉至隋唐时期丝织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秦汉至隋唐时期丝织业的发展丝织业 丝绸丝绸之路

丝织业的发展

从秦汉开始,丝绸已成为乡村农户缴纳租税的主要产品,国家政府给官吏的俸禄和福利以及对他们的奖赏也多以丝绸来支付,丝绸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具有货币功能的硬通货,加之结实耐用,便于保存,因而在民间和官府都可以作为财富积累而加以储存,历代政府对养蚕织丝也就十分重视,蚕丝生产在相对和平的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国(公元220-280年)时期,丝绸生产在江南的吴国形成了高潮,丝绸产品成为供应国防、富国强兵的重要物资,孙权(公元182-252年)甚至专门为此颁布了诏令:“禁止蚕丝时以役事扰民”。孙权不仅用丝绸赏赐群臣,而且也用丝绸进贡,据文献记载,进贡魏国的丝绸多至“盈路”,即充塞了道路。

北方魏国的曹操(公元155-220年)也很重视蚕丝生产,而且首创了“亩课田租,户调绢绵”的税收制度,他下令推行“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两匹,绵二斤而已”。这种税收制度,以后一直为历代王朝沿用。

另据记载,三国时期蜀国的丝绸生产也十分发达。刘备(公元161-223年)取得益州时赐给下属重臣锦各千匹”。公元263年,蜀国政府拨给军队统帅姜维(公元202-264年)锦、绮、彩各二十万匹,作为军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蜀国的丝绸不仅产量巨大,而且品种花色也十分丰富。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曾将产量大而且质量上乘的蜀锦发放给苗家等少数民族以抵御痘疫流行,此后苗锦,壮锦,侗锦都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为了纪念这段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将锦称为“武侯锦”,“诸葛锦”等。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邺中记》(晋朝陆翻著,邺中指现在的河北省临彰一带)说石赵在邺城设有专门的织锦署,负责皇宫高级丝绸的供应,各种锦缎不可胜数,纹样也十分繁多,如葡萄纹、斑纹、凤凰朱雀纹,还有各种颜色的绨和蜀锦,做工均十分精巧细致,技艺高超。

当时的皇室权贵在使用丝绸方面也十分奢华,如《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三国时陈寿著)记载,自公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下,都穿戴绫、锦、罗、绮、纨、素及金银缕饰之物。《邺中记》还记载石虎与皇后出行,一千使女都着紫伦巾,蜀锦裤,脚穿五彩织成靴。蜀锦、织成都是高级丝绸品种,一千人穿着如此高级的丝绸制服陪伴皇后出行,也可以看出当时丝绸生产相当发达,为统治者的奢华生活提供了物资保障。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由于北方战乱频繁,江南地区相对稳定,因此丝绸生产的重心不断由北方向江南转移,用丝绸纳税更是刺激了乡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唐代(公元618-907年)时,江浙和巴蜀一带成了全国丝绸生产的中心,北方中原开始落后。

丝织技术的进步

到隋唐时期,丝绸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留传至今的一本阿拉伯游记中,曾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个阿拉伯商人在广州采购丝绸时,碰到了一位穿着丝绸服装的官员,他透过丝绸看见官员的胸口有一颗痣,无限感慨地说:“中国的丝衣真是了不起,隔着一层还能看见里面的黑痣。”官员听后哈哈大笑,撩开领口和袖口数着:“我哪里是一层丝衣?我穿了五件丝衣啊!”

不错,这就是唐朝的丝织技术。不但是唐朝,南北朝时期开始,纬线起花锦已经非常考究。这种纬线起花工艺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的毛织品工艺,后传入中原,运用于丝织物上,较之经线起花织机复杂,但操作方便,能织出比锦更繁杂的花纹和宽幅的作品。

在“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北朝时期的丝绸中,不仅有精致的平纹经锦,还有不少经斜纹绮,如“套环对鸟纹绮”,“套环贵字纹绮”,不仅纹饰较汉绮复杂,而且质地更细薄透明。出土的各种五色丝线织成的织锦用色复杂,提花准确,锦面细密,质地也较薄。

现在保存在日本正仓院的丝绸实物中,也有唐代的各种织锦,如用染花经丝织成的“广东锦”;用很多小梭子根据花纹着色的边界,分块盘织而成的“缀锦”;利用彩色纬丝显花,并分段变换纬丝的彩色“纬锦”;以及利用经上显露花纹的“经锦”;其中“广东锦”就是现在流行的“印经织物”的前身。缀锦是日本的称谓,在中国叫“缂丝”。用经丝牵扯成晕色彩条的方法在现代纺织中也大量应用。经丝显花的经锦在汉代就有。而用纬丝显花,分段变色,可以使织物更加密实,花纹也更加精细,色彩变换更加自由。

最能代表唐代丝织工艺的就是双面锦和缂丝。

双面锦的织法是经线和纬线各自相交织成两层平纹织物。据专家研究,至迟在公元685-688年间,唐代织工就已能够熟练地织造这种双面锦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就出土有一种双面锦,由两组不同色的经线和两组不同色的纬线交织而成,正反两面花纹相同,区别仅仅是花纹和地纹的着色互相转换,即正面花纹的颜色,在反面就是地纹的颜色,而正面地纹的颜色正是反面花纹的颜色,这还是现代“双层平纹变化组织”的织法,它的特点是正反两面都能使用,而且组织牢固,使用性能好。

缂丝织法是“通经断纬”,由彩纬显现花纹,以花纹为边界,以满幅透空针孔,悬而视之,犹如万缕晶珠,如雕似镂,被誉为“雕刻了的丝绸”,缂丝不受着色的影响,可以随心所欲地织造出各色图案,显得古朴而典雅,可以摸、擦、揉、洗,具有千年不坏的质地。阿斯塔那出土的舞俑缂丝,以及更早时期的楼兰汉代遗址中出土的采用“缂”法织成的毛织物,都足以说明这种独特丝织工艺在中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缂丝工艺一般用于制作高级工艺品,身价高昂,大多出现在贵族帝王的生活中。

唐代刺绣工艺

唐代刺绣工艺也发展较大,新创有直针、缠针和平金,以及齐针、套针、贴绢、堆绫和缀珠等技术。为了显示富贵,当时还流行在绫罗上用金银两色线来刺绣,或以金银色来描花,而铺绒绣技法则已能表现颜色退晕和晕染的敷彩效果。赤峰辽代附马墓中曾出土有晚唐五代时期的织金锦、提花纱、平金鸟纹织物残片等物,表明这一时期的绣品大量使用金线金片,而且捻金技术相当高超。

唐代丝绸图案也有许多新异的样式,特别精美。其图案组织有“陵阳公样”的对称式,有团窠式、散点式、几何纹式等。陵阳公是唐太宗(公元599-649年)时的窦师伦,曾创制了不少花式,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一直流行了几百年,因窦师伦被封为“陵阳公”,这些花样就被称为“陵阳公样”。唐代还有一种“狩猎文锦”,团花之中有人物骑射、走兽飞奔,以及花草树木,而团花之外,又点缀串珠形图案,层次分明,十分流行。

不仅丝织工艺有了进步,印染工艺发展到这一时期,蜡染、夹染、绞染等染色工艺也已经相当成熟,还兴起了多色染缬,汉代蜡缬的颜色多为蓝地白花,比较单纯,晋以后已能印出十几种颜色,至唐朝开始可以说就已经五花八门了。

点击搜索与:丝织业 丝绸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