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丝绸文化:》帛画与帛书-丝绸起源

帛画与帛书-丝绸起源


帛画与帛书丝绸 帛画丝绸起源

丝绸除了用于制衣,在战国时代还用于书写和绘画——我们也许可以说,丝绸就像中华文明的一件特殊的外衣,它那精细的质地和柔和的外表,是作为某种不可或缺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附载到文化的诸多方面去的。

中国古代在纸张发明以前,一般用竹简和木牍,此外也用珍贵的丝帛作为书写材料。《晏子》(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所著)外篇第七记载:“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毂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通之诸侯”,也就是说在齐恒公时期就已经有了帛书。而在湖南长沙子弹库的战国中晚期楚墓中也出土了一件楚帛书,长47厘米,宽38.7厘米,材料为白色丝帛,上有墨书两段,一段八行,为正书,一段十三行,方向相反,共900余字。内容有伏羲、女娲、共工、禹、契等,还涉及天象、灾变及四时、昼夜形成的神话,估计是数术性质的佚书。帛书的周围用彩色绘有几个神的形象,旁边附有神名,与《尔雅?释天》(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中十二月名称相同,每个神分别代表一年中十二个月的某个月份。每个神的旁边还附有一段关于本月宜忌的文字。这些神有的三头,有的人面鸟身。帛书四个角上还绘有青、赤、白、黑四色植物枝叶。

同墓还出土有一幅帛画,长37.5厘米,宽28厘米,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面,画面朝上。上面绘有一个高冠长袍的佩剑男子驭龙而行,龙作船形,下面有鱼,后面有鹤,表示墓主人的灵魂在神灵动物的引导下飞升,这显然是当时战国年代流行的神仙思想的反映。另一件帛画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白色的丝帛上画有一位侧立的女子,广袖细腰,长髻,合掌立于新月形物体之上,左上方有一龙一凤。这种帛画是当时葬礼中使用的铭旌。

帛画和帛书的出现,显示丝绸的应用已日益广泛。

点击搜索与:丝绸  帛画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