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文化:》基督教的祈祷-宗教礼仪与习俗

基督教的祈祷-宗教礼仪与习俗


基督教的祈祷基督教 祈祷宗教礼仪与习俗

1、耶稣的祈祷:从旷野到客西马尼花园

古代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宗教将祈祷作为最平常的礼仪对犹太教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早期基督教中的礼仪也十分推崇祈祷仪式。《圣经》记述了耶稣当年离开家庭,踏入社会,向世人公开传道的前夕,曾独自一人到人迹罕至的僻静旷野,经历了40个昼夜的斋戒和祈祷。后来在传道过程中,他白天给人们传道、治病,夜晚继续祈祷。

耶稣把祈祷看作是基督宗教礼仪的第一步,他不仅自己虔心祈祷,还教导门徒们说:“你们求,必要给你们”……凡是求的,就必得到。”在耶稣看来,勤于祈祷,才能得到恩宠。耶稣虔诚祈祷的行动以及对门徒的教导为后世基督徒祈祷虔修树立了榜样。

耶稣即将离开人世,他和门徒们一起聚餐。晚餐之后,犹大悄悄溜走了,耶稣和其他门徒需要新鲜空气,走出旅馆,来到橄榄山,进入一个花园。这座花园名叫客西马尼花园,因位于旁边的一座榨油坊而得名。

那是一个静宓的夜晚,天气也很暖和。门徒们感到很疲劳,在进入花园的路途中渐渐落在耶稣的后面。这一行人走在前面的是耶稣和他最为亲近的彼得、雅各及约翰。耶稣忧伤地对弟子们说:“醒晤祈祷吧!免陷于诱惑;心神固然切愿,但肉体却很软弱。”耶稣的意思是,肉体是有罪的,十分软弱,经不起尘世的诱惑,只有通过祈祷,求得上帝的恩佑,才能战胜外界的侵袭和诱惑。根据耶稣的意旨,祈祷是得救、求生的不可缺少的功课。耶稣对门徒说完这番话后,就向前走去,然后俯伏在地,祷告说:“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这就是基督教历史上著名的客西马尼花园的祈祷。

由于犹大的出卖,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天黑了,耶稣在十字架上轻声说话,但没有人能听得懂。他用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努力,保持住知觉,做了最后一次祷告。他祈求上帝宽恕他的敌人对他所做的事情。

2、逐渐成熟的祈祷仪式

基督教诞生之后,教会学者对于祈祷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证。著名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说:“天主不强人所难,但他要求你做你力所能及的,你力所不及的则应向他祈祷”。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也认为:人在领洗后,要想最终使灵魂获救,就必须不断祈祷,因为罪过虽经圣洗赦免,但罪恶的劣根并未铲除。肉身、世俗、魔鬼三者仍在不时对我们进行内外夹攻。教会神学家们把祈祷置入一个十分崇高的位置,把人生的获救与祈祷联系起来,因此祈祷终于被纳入在神学理论的框架之下,在宗教哲学的理论指导下而进行。此后,祈祷不单纯只是信徒个人、家庭或家族的宗教行为,也融入教会的礼仪和节日之中。

例如,教会规定在耶稣升天节以前要进行3天的祈祷。这一礼仪由5世纪法国维岩教区主教玛麦督发起,由于当时该地区经常遭遇地震、灾荒和战争,主教逐规定在这3天进行祈祷和守斋,以求天主施恩保佑。后来,这一习俗传到欧洲其他国家,8世纪传入罗马,又由罗马传到整个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教会鼓励信徒在这3天多做祈祷、守斋和行善工(施舍),并举行祈祷游行,游行结束后还举行特别弥撒。

祈祷活动的集体性和严整性,产生了与祈祷相关的经文。所以天主教又把祈祷称之为念经。所念经文有圣号经、天主经、圣母经、信经、悔罪经、望德经和爱德经等。这些经文都是教会针对具体事情而编写出来的,教派不同,经文也不同。东正教的经文有:大斋用经、复活用经、每月用经(日课经文月书)、大、小福音经、宗徒诵、圣诵、圣歌(赞美诗)、朗诵唱法、圣礼经、主日八调、日课经、八重赞美诗、大、小事奉诗、亡人经、禧经等。这些经文、经书,根据不同圣事、礼仪而又有不同的用法。另外,神职人员级别不同,念的经文、经书也有区别,如主教念的经文,下级神职人员就没有资去念。

基督教最常用的一篇祈祷经文称之为“主祷文”( LordsPrayer),天主教称之为“天主经”,据说是耶稣口授门徒的祈祷词,其内容见于《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除此之外,古老的祈祷文还有“使徒信经”等,其中包涵着如诗般的赞美或祈求的连祷文。关于“天主经”由来,《圣经》是这样记述的:一个门徒对耶稣说,“主,请教给我们祈祷,如同若翰教给了他的门徒一样。”耶稣回答说:你们祈祷时要说:“父啊!愿你的名被尊为圣!愿你的国来临!我们的日用粮,求你天天赐给我们!宽免我们的罪过,我们自己也宽免所有亏负我们的人;不要让我们陷入诱惑。”此外《玛窦福音》6章9至13节亦记载耶稣说:“你们应当这样祈祷:我们在天的父!愿你的名被尊为圣,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承行于地,如在天上一样!我们的日用粮,求你今天赐给我们;宽免我们的罪债,犹如我们也宽免得罪我们的人;不要让我们陷入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于是,这段话便成为天主教信徒天天诵念的“天主经”,在天主教信徒眼中,这是人间最完美的一段经文,同时也是祈祷的模式和典范。因为这段经文把天主光荣的事业置入第一位,把信徒的自身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二位,这种祈祷自然符合天主的旨意了。

新教将这篇来自耶稣教导的祈祷文称为“主祷文”,其内容与前述相似:“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门。”这篇祈祷文是新教徒们人生坎坷道路上每天的实际指导,至今仍被千百万虔诚的基督徒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

但是,有些中世纪的祈祷文,仿佛是赋予了魔力的咒文,为了引出神迹,还有些祈祷文加入了缠扰不休的复述语,从而严重违犯了基督“徒然重复”禁令。随着十字军将东方的习俗引入西方,修道士与修女,甚至包括基督徒们,逐渐采用《玫瑰经》,圣方济各修会的僧侣则普遍采用《苦路经》。欧洲中世纪是基督教君临世俗世界的日子,每天早晚,大约每隔3个小时,从许许多多的大小教堂及民舍炉边,不约而同地发出人们念诵祈祷文的声音,这种神圣歌声是甜蜜的,它萦绕天际,慰藉着人们苦难的心灵。

教会的正式祈祷文常是对“父神”而发,少数是向圣灵申述。但人们的祈祷大部分时间还是面向耶稣、圣母玛丽亚和诸位圣徒。全能的神是可畏的,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它一直带着由耶和华延续而来的严厉气势,一个卑微的罪人是不敢冒昧向如此可畏而又遥远的宝座祈祷的。耶稣虽然比较接近世人,又具有人性的一面,但也是神,人们大多不敢面对面地和他交谈,因此向一个列入圣徒名册、并被承认已在天堂“注册”的圣徒祈祷似乎更明智些。在基督教的礼拜中,这种向圣徒祈祷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心灵交流,充满着天地之间兄弟般的亲切感,从而冲淡了宗教信仰中那些晦暗阴沉的成分。

3、特殊祈祷

随着神学理论的系统化和教会组织机构的完善,祈祷仪式也越来越复杂,教会出现了一些特殊形式的祈祷。如夜间祈祷,这是东正教经常进行的一种祈祷方式,一般在复活节和大的宗教节日前夕举行,开始于日落后,结束于午夜后,它起源于早期基督教的夜间祈祷的风俗。

祈祷中还有特别祈祷,这种仪式根据地区与时代不同,曾有过不同的方式。公元6世纪以前,有些地方信徒聚会只有读经、讲道与祈祷,而无感恩祭。从6世纪开始,西方教会在周三、周五举行感恩祭的习惯逐渐普及,从10世纪起,形成星期六特别敬礼圣母马利亚的习惯。中世纪时,教会还特别重视周四的礼仪,这主要是纪念耶稣最后的晚餐和花园祈祷。从基督教诞生至整个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平日礼仪是为主日作铺垫,而主日的礼仪则是一个时段的高峰,而祈祷一直贯穿其间。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祈祷的内容及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信徒们要为自己祈祷,也要为一切人祈祷。为自己祈祷,是因为自身力量的微弱,需要得到天主恩佑;为他人祈祷,是为他人求得恩惠,是爱德的表现。耶稣“爱的诫命”内容十分丰富,要求人们为父母、兄弟、子女、亲友、恩人,甚至为憎恨自己的人祈祷。同时,还要为教会、为祖国、为全人类的和平祈祷。

4、祈祷的心理分析

祈祷分为个人祈祷和集体祈祷,两种方式在信徒的心理层面产生的实际效果又有一定的差异。一位东正教的主教要求全体参加礼拜的人“用一种语言,一种情绪来作祷告。”他认为:“集体作祷告把全体礼拜者维系起来,促使思路阻塞的人跟上步伐,按照礼拜程式中的词语和精神所指引的一个特定的方向去运用心思,不让他们落后于礼拜的内容。这样做祷告比单独作祷告来得有效。”

祈祷能使个人摆脱消极的情感,保持心平气和,从而得到精神安慰。因而其心理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祈祷中如不断重复祷告词,或重复一些动作,将使人完全沉浸在与外界绝缘的境界,进入“自我深化”的心态,在心理上造成一种错觉,使祈祷者深深地相信宗教最深根源在于人的内心。

点击搜索与:基督教 祈祷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