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回族学习汉文化之快之深入,是其他少数民族所不能比拟的,而回回人学习、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特别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又是汉族所不能比拟的。元代,阿拉伯的天文、历算、造炮、建筑、医药,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方面的先进文化,正是通过回回传入中国,而为汉族人所接受。明代回族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开拓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少见的。卓越的回族思想家李贽,其思想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早期反封建的启蒙运动的思想先驱。正是受外来新思想的影响,近代回族中出现了向西方学习船坚炮利的先驱,著名的兵器制造家丁拱辰就是代表人物。
在医药学方面作出的贡献集中反映出回族带来的文化。
回族除了具有经商从事贸易活动的传统外,还具有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这与中世纪穆斯林医药学的发达有关。自古以来,回族从事医药学的就人才辈出。近代和当代的穆斯林医学家不乏其人。他们继承先辈传统,勇于医疗实践,治病救人,为中国的医药学做出了贡献。其代表人物有,沈阳的吉庆堂创始人杨登德 (1833—1899年)及其后代,华西大药房创始人白云升(1889~1963年),配制补血清肿专方的女医生马云馨(1899~1984年),创建回民保健所的杨瑞生(1898~1953年)。河南南阳七代祖传中医、为设立国医学术研究院不遗余力的回族水应龙,北京著名回族外科老中医赵炳南(1899~1984)及其老师丁三巴和他的师弟哈锐川老中医(均早已故去),还有张瑞义(1899~1964)、沈成导,崇文区的常七巴,还有宣武区杨梅斜街制售狗皮膏药的王回回(他的狗皮膏药治疗风寒腰腿疼痛疗效显著)。他们的高超医术赢得了人们的信赖和尊敬。老医师赵炳南治疗乳疮十分拿手,不用开刀手术,敷药下药捻即可治愈。赵炳南解放后为北京中医医院的外科专家医生,并兼院行政领导职务,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培养了众多弟子,为继承、挖掘、整理、丰富中国医药学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
穆斯林对于中国医药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阿拉伯药材、药方的输入;医药书籍的引进和编写,从古至今穆斯林医家的医疗实践。
阿拉伯药材的输入始于唐宋时期。那里输入的香药品种多达数十种,如乳香、没药、苏合香油、阿魏、丁香等。都直接为中国医家所采用。据史书记载,当时输入的数量也是相当大的。阿拉伯医方药方这时也随之传入中国。波斯医方“悖散汤”、阿拉伯医方“补骨脂方”,都为中国医书所收录。在中国医方药典中还出现了许多以阿拉伯药材为主的药剂,如乳香丸、木香汤、没药散、安息香丸等数十种。这些药剂和医方,丰富了中国医方的内容,增加了中国医家的知识。公元十世纪初,中国学者曾在阿拉伯医学家拉齐的帮助下,学习阿拉伯医学,将被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希腊医学家盖伦的医著16卷引进中国。元代穆斯林也曾将“回回书籍”《忒必医经》13部引进中国,对中国医学的发展起过有益的影响。五代时穆斯林李殉是位海外药物学家,编写《海药本草》6卷,介绍了15种海外新药。并且详细介绍了这些药的名称、形状、气味、功效、主治疾病等,为中国的本草药物增添了新药,丰富于中国医方的内容。李殉将中国传统的药物学理论成功应用到海外本草药物,验证和丰富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除《海药本草》以外,穆斯林编写的《回回药方》36卷、《萨德弥实瑞竹堂经验方》,当时也都颇有名气。
穆斯林医家的医疗实践,从古至今,从未间断。唐代波斯人李苏沙曾献沉香亭子,后归附中国,是—位在中国贩卖香药的早期穆斯林药材商。在长安城内开设药铺的阿拉伯药商,常常经销“难求未备”之药物。前边提及的编著《海药本草》的李询的弟弟李珐,终生以“鬻香药为业”。元代京城有走街串巷售药行医的波斯人“老胡”,以其高明的医术为百姓诊治疾病,并有热情服务的医德,深受大都(今北京)人民群众的爱戴。元朝还有回回医官服务于广惠司,专门负责配制御用的回回药物和药剂,以治疗患病的卫土及在京都的孤寡贫困人士。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大都、上都成立的回回药物院,更有答里麻的一批回回名医,为人们解除病痛。随着阿拉伯医药学的传入,回回的医家勇于实践,名医辈出。到了现代、近代,名医也是一脉相承,层出不穷。总之,回族对于中国的医学、药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希望这一传统习俗,能在今后回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扬光大,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医药学的理论家和实践家。
杰出的穆斯林天文学家札马剌丁,制造出七种天文仪器:多环仪、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观象仪。其中地球仪体现的环球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的一种冲击和否定。现今坐落在北京建国门的建于明朝的古观象台上的各项仪器就是由此演化而来的。马刺丁还依照阿拉伯历法编撰了《万年历》(阿拉伯太阳历),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至十八年(1281年)在中国颁行了14年。另外还有一位天文学家可马刺丁每年推算写造《回回历》(阿拉伯太阳历),由元政府统造统销,长期在民间广为流行。这两本历法在中国造成的影响深远。元代穆斯林将先进的数学知识传入中国,穆斯林发明的弧三角法,曾使元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大受其益。元代数学的长足进步,与穆斯林传进的那些“回回书籍”有直接的关系。中国人在数学上使用阿拉伯数码也始于元代。在回回上述成就的影响下,经过郭守敬等人的发愤努力,共同编制了比过去准确的《授时历》,施行了 364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唐宋时随着阿拉伯、波斯的通商使来华,给中国带来了“西域历术”。回回在中国天文历算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唐代《九执历》“度法六十,周天三百六十度”,是中国“回回星学”之始。三百六十度之量度至今在全世界通用。宋代的《应天历》,是宋建隆二年(961年)应召来华的西域穆斯林马依泽修撰的。建隆四年(963年)四月,新法成,马依泽被授为钦天监正,袭侯爵。此外,西域人还给中国带来了新鲜的天文学知识和术语,如白羊、金牛等黄道十二宫,原本是阿拉伯历法的专用语,阿拉伯的太阳历因此而称“宫分历”,它相当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十二次。至今回回历白羊十二宫仍沿用不断,已有九百四十余年的历史了。元代穆斯林在天文历算方面贡献巨大。他们组成了元代回回司天监,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的天文历算学。他们带来大批天文历算方面的“回回书籍”,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的《哈克慕天文历表》,都是西域回回带入中国的。元代穆斯林天文学家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明清两代。明代曾置回回司天监,后改为钦天监回回历科,那里有黑的儿、阿都刺、迭里月实、郑阿里等一批回回天文学家在工作。著名回族学者王岱舆祖籍阿拉伯。明朝初年,其先人随西域贡使觐见明太祖,被赐居金陵,世代在钦天监任职。回回大师马沙亦黑、马哈麻等人,与翰林李忡(ch6ng)、吴伯宗等一起,翻译了得于元大都之回回“秘藏之书数十百册”。由于他们的努力,明朝人对阿拉伯历法有了全面的、整体的认识。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以后,《回回历》并入《大统历》参用,长达270余年。明代穆斯林将土盘算法、写算铺地锦等计算方法也传入中国。清代以后,回回的天文学成就多在民间应用。清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十三日勒石的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的月碑,以“圣训”为依据,推出确定斋期的若干准则,是珍贵的中国伊斯兰教天文学文物。回族学者马复初,写出《环宇述要》、《天方历源》两部重要的天文历学著作留传后世。20世纪以后,—批回族学者撰写的回回天文历法著作问世。如丁子瑜的《寻月指南》、马以愚的《回回历》、黄明元的《伊斯兰历源详解》、胡继勒的《时间与历法》、马坚的《回历纲要》等,都以其自身的价值成为中国天文学界以及中国历算学中的一批研究成果。科学在进步,技术在发展,有过光荣业绩的回回民族,在今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要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在回民家中多有从清真寺进的“小历”,就像汉族信仰称大教,汉族历书就是“大历”,相应地回回用的就称“小历”。“历”又称回历或回回历。其实回历、回回历就是伊斯兰教历,又称希吉莱历。伊斯兰教历是以太阴(月亮)运行计算年月,并以伊斯兰教迁徙之年为纪元。伊斯兰教历为世界各地穆斯林所通用,斋月的进出、封斋开斋、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都按伊斯兰教历计算。
公元622年9月24日,穆罕默德率众.由麦加迁徙至麦地那,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规定将这一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为计算方便,将这一年阿拉伯太阴历岁首(公元622年7月16日)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元旦。
伊斯兰教历各月的名称如下:
1月穆哈兰姆(Muharram)
2月赛法尔(Safar)
3月赖比尔·艾瓦勒(Rabial)
4月赖比尔·阿赫勒(Rabiall)
5月朱马达·巫拉(Jomadal)
6月朱马达·阿赫勒(JomadaⅡ)
7月来哲布(Raiab)
8月舍尔邦(Shaaban)
9月莱麦丹(Ramadan)
10月闪瓦勒(Shawwal)
11月祖勒·盖尔德(Zulkaada)
12月祖勒·罕哲(Zulheggia)
其中,9月(莱麦丹)为斋月,10月1日为开斋节。12月(祖勒·罕哲)为朝觐之月,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
下面我们谈谈伊斯教兰历的计算方法:太阴(月亮)圆缺一次为一月。历时29日12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12次为一年,历时354日8时48分33.6秒。单月30天,双月29天,全年354天,不置闰月。所余的8时48分33.6秒,积至三年便多出一日,置于 12月末,作为闰年,所以闰年比平年354日多一日为355日。伊斯兰教历以30年为一周期,其中第1、3、4、6、8、9、11、12、14、15、17、 19、20、22、23、25、27、28、30年为平年,其余11年为闰年。
伊斯兰教历为太阴历,每年比公历(太阳历)约少10日21时1分,积2.7回归年约少一个月,积32.6回归年相差一年。当公历运行32年时,伊斯兰教历已满33年。因此,伊斯兰教历各月在每年所处的季节并不是固定的,大约每经过32年6个月循环一周。这正是穆斯林的斋月、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在伊斯兰教历中都固定在哪个月的,但是按季节分,有时在冬季,有时在秋季,有时在夏季,有时在春季的原因。按公历或农历分,则从一月到十二月,哪月都可能是斋月、开斋节、古尔邦节的月份。中国的农历不是纯太阴历(阴历)。因为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把差数调整过来了。所以,农历的春夏秋冬基本是春夏秋冬,每年的春节都是在寒冷的天气中度过的。阴阳历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平均值,全年十二个月,同回归年(365.2422日)相比,一年差10日21时,故须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即叫“闰某月”。例如,1995年农历闰月加在8月后面,所以叫闰八月。加上—个月的闰月,即把时差调整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