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题昭君墓》中讲:“绝塞埋香骨,千秋不朽名”。这个“埋香骨”的地方就是昭君墓,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的昭君博物院内。
一进昭君博物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反映昭君生活的青铜雕像。马背上,单于回眸、昭君含情,两匹骏马,一似低语,一似倾听,情意绵绵。
不远处,一座汉白玉质地昭君单人雕塑显得格外耀眼,这是昭君的“娘家”湖北兴山县政府送来的。塑像上的昭君,看上去端庄素雅,含着微笑向远方眺望。很多游客与“昭君”合影留念,人们爱戴着这位不凡的女性。
看着眼前这座美丽的塑像,两千年前那段历史再现:昭君出塞,和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和亲。她一个弱女子,居然完成了百万雄师难以完成的大事,确保了中原汉王朝与匈奴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交往,迎来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太平盛世,这不得不令后人更加敬佩昭君。
墓前立着一块董必武题的《谒昭君墓》诗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在民间百姓心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在昭君墓碑前散步,他说自己生在昭君墓附近,对昭君墓太熟了。自小学念书开始,便光脚丫子登昭君墓玩耍,带着天真、好奇的心情,探寻有关昭君传说中的“遗物”。老者说,观看昭君墓要分早中晚,人们在晨曦中看昭君墓时,就好比一座秀丽的山峰,日中时看它,又跟一口古朴的大钟一样,傍晚时再看它,更像一个香蘑。
走到大道尽头,一个覆斗形封土堆屹立在人们眼前。这便是游客不忍心割舍的“青冢”了。只见,墓前有平台及台阶相连,四周芳草茵茵、花团锦簇,丛林叠翠。
正如翦伯赞所说: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呼和浩特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积淀着民族融合文化的昭君墓,随着历史的推移以及“昭君文化艺术节”的逐年举办,将变得更高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