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内蒙草原民俗:》蒙古族春节风俗 -蒙古风

蒙古族春节风俗 -蒙古风


蒙古族春节风俗 内蒙古新闻网蒙古风

春节蒙古语叫“查干萨日因巴雅尔”,直译为“白月之节”。在遥远的古代,蒙古人称年初的第一个月份为“豪比萨日”,其意为“份额之月”。据研究,这一名称与古代蒙古人的游猎生活有关系。以部落为单位进行捕猎的猎人集体,在每年猎获物最丰富、野生动物皮毛最好的月份里举行庆祝活动并给猎户们分发“豪比”即猎获物份额,因此称这一月份为豪比萨日。鄂尔多斯蒙古人中至今沿用这一古老的名称。

后来,蒙古人由游猎转为游牧生活方式,其主要的生产对象由猎物转为家畜。而对畜牧业生产来说,其主要的收获季节不是冬季而是秋季。因此,“蒙古人的新年从9月份开始,这个时候是白食最为丰富的季节,因而称之为白月”。公历的9月份一般是农历8月份。人和牲畜也在这个时候增岁。这是公元13世纪以前的情况。在忽必烈时代改蒙古历法,接受中原汉族传统历法,在农历正月过“查干萨日”。

春节期间进行的各种仪式都蕴含着每个人、每个家庭在新一年里幸福安康的象征意义,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并提前做好准备。其中包括春节所需的服饰、饮食、礼物、住居的装饰等。《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蒙古人认为白色服装是吉祥的象征,他们在过春节时有每个人穿白衣服的习俗。”白色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新、纯洁和吉祥的象征意义。虽然现在我们看不到春节里穿白衣,但穿戴最新、最漂亮的服饰过春节的风俗仍然存在。

为了过好一年当中这个最为重要的节日,对于腊月23日祭火用的山羊胸骨、祭佛用的上等白食、除夕祭佛的整羊头、招待客人的整羊肉、看望出嫁女儿用的整羊背以及其他重要用品,家庭主妇早已心里有数。

查干萨日到来之前,把蒙古包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人还把蒙古包迁到新址。富裕人家给蒙古包换上新的蒙毡、围毡和内壁帘。这些一般都在“朱腊萨日”(点燃佛灯之月)即23(或24)日祭火节前完成。认为如果祭火时还没有清除旧年的灰尘污垢,就会引起火神的不悦,在新一年里得不到火神很好的保佑。

祭火节

祭火节是春节的前奏。在这个节日前,蒙古人还要挂出崭新的风马旗,象征在新一年里全家人将意气风发、万事如意。除此以外还要尽量送还借来的钱物,忌讳把债务带入新年。祭过火后,在整个春节期间不事借贷。

春节到来之前,人们去看望长辈亲属,送旧年饭酒,请安致喜。如果亲戚朋友或邻里家有人故世的,还去表示慰问。

像扫除旧年的灰尘一样,蒙古人特别重视在新年心理上的健康愉快和亲朋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如在过去一年当中和他人发生过相互抱怨的事,春节前要主动与对方联系,互相敬烟,失礼一方表示道歉,双方和好如初,愉快地共度佳节。  

在内蒙古大部分地方腊月23那一天祭火神(即灶神),少数地方则在24日进行。据说,因为有一次一些部落因长途迁徙,推迟一天到达目的地而延误了祭火日子,便形成了这样的习惯。祭火神的主要祭献物是煮熟的山羊胸骨、五彩布条、阿穆苏(奶油粥)、酒、点心、草香、茶叶、干红枣等。先清除掉火撑子里的灰烬,为火撑子换上新的火台,点燃新火,周围点燃四盏佛灯,然后主祭人(一般是户主)诵读祭火词,同时把祭献物慢慢放进燃烧的火灶里。祭火词里说道:

九十九天神创造的火种,

也速该祖先打出的火苗,

圣主成吉思汗燃旺的火灶,

众蒙古部落承袭的遗产……

祈求火神保佑我们全家,

赐予健康、繁殖、财富和美好的前程!

众人挥舞着双手做出招唤财福的动作说:“呼瑞!呼瑞!呼瑞!”,然后向火灶叩头。

闭特温

春节的前一天蒙古人称之为“闭特温”,意思为“闭合之日”。那一天,牧民们把一年中未干完的工作全部结束,并把牲畜赶回入圈或放在家附近。把书籍和各类工具擦拭干净后,用草香或白食献祭。女人们则把缝纫用具和材料收拾起来放在箱子里。

除夕傍晚,要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当天黑之时,在离家稍远处找一块干净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把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德吉——酒、肉、包子、点心等放在火里烧,以其火烟献祭。户主和主妇领着男性家庭成员向火的方向叩头,祈祷祖先在天之灵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人。来家的客人、外甥不能参加这个仪式。

除夕是闭合之日,也是团圆之日,外出的人都会赶在这一天前回到家里团聚。因此,除夕的午夜饭以吃完整的羊头(未卸开颌骨的)、包子、饺子等具有完整外形的食物为吉利。全家人欢聚一堂,享用团圆饭,弹琴奏乐,尽情欢乐。除了自己吃好喝好以外,人们还要把家畜、狗、猫等喂饱,因为这是来年丰收的象征。

除夕夜守岁也是蒙古人普遍的习俗,除了小孩整夜不眠。除夕这一天还有许多忌讳,如不串门、不争吵、不谈不吉利的话题、不打牲畜等。

春节礼仪

大年初一进行的第一个重要仪式是祭天。在家的西南或东南方,用沙土堆起的离地高出半米左右的祭坛在前一天就已搭好。初一凌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一家男女老少在主祭人(一般为户主)的带领下参加祭天仪式。祭坛前摆设一桌,其上放置羊背、各种白食、糖果、茶酒等。首先在祭坛上点燃火和卓拉(佛灯)。主祭人用特制的献祭勺(一般为九眼勺)向天献祭,大家在祭坛周围铺好的毛毡上向天叩头。主祭人诵读“伊金桑”、“苏利特因桑”等祭文后,人们手捧招财箭、招财袋、招财桶以及盛肉的盘、盛酒的瓶子、盛茶的壶等呼唤:“呼瑞!呼瑞!呼瑞!”他们招唤的财运内容涉及到牧人生活的诸方面,无所不包。最后主祭人问:“福禄财运到否?”大家齐声回答:“到了!”这样祭天仪式便告结束。

初一早晨全家人拜年。辈分小的向辈分大的,岁数小的向岁数大的手捧哈达行拜年礼,互致新年的问候。拜年时长辈人对后辈人致春节祝福词。

初二在蒙古人看来是一年当中最为吉祥的“巴拉吉尼玛”日子,意即“万事成功的日子”。因此,学生、文人在这一天开始阅读和写作,家庭主妇则给她们的针线活开个头,大家都为新一年的工作剪彩,以期成功。初二晚上,人们观赏月亮和星星,认为这样能使人在新一年里朝气蓬勃,心想事成。

初三是老年人聚会的日子。平时很少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老年人这一天聚在一起,接受后辈人的招待和祝福,享受节日饮食,尽情叙旧,相互致以长寿享乐的祝贺。

平时,蒙古人尊称北斗七星为“道兰布尔罕奥都”(七颗神星),经常对其献祭。初七夜晚,当北斗七星刚刚闪烁在天空之时,人们在家门口摆设祭台,焚香、点燃佛灯,把食物的德吉献向七星,祈祷保佑性命财产,剩下的食品作为七神星的恩赐分给每个人品尝。

在春节期间,人们穿着漂亮的衣服,骑着健壮的马,成群结队地串门拜年,尤其是年轻人特别活跃。首先要到辈分高的、年纪大的人家去拜年。不管平时来往多不多,关系好不好,春节期间一律相等,凡是周围的人家都要互相拜年。

为老年人做“那森巴雅尔”(祝寿)及“吉乐奥入勒乎”(纪念本命年)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项目。家有70、80、90、100……岁老年人的家族准备喜宴,请亲戚好友、邻里同乡来一起祝寿。祝寿喜宴和婚礼大宴相似,接受客人们敬赠的礼物,也向客人敬规定数目(喝目)的酒。往往伴有歌手献艺。本命年每隔12年一次,即13、25、37、49、61、73、85、97……岁为人的本命年。人们认为,本命年是一个人从其生命的一个周期向另一个周期过渡的年份,因此身体在其本命年里相对比较脆弱。一般来讲,13岁和61岁以上的本命年比较受重视而举行与祝寿相似的活动。祝寿是对高龄人长寿享福的恭贺,而本命年纪念则是对正在跨入其新的生命周期的人的关怀、激励和祝福。

(作者:布和朝鲁)

点击搜索与:内蒙古新闻网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