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克石市境内的大兴安岭森林资源采伐量减少过半,伊敏煤电公司用煤发电不见煤灰,风能发电使东乌珠穆沁旗的牧民生活更加舒适……夏日,在千里草原和巍巍兴安岭,耳闻目睹内蒙古各地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发生的变化,真切地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的坚定步伐。
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
“现在改行种菜了。”牙克石市免渡河镇农民鄂春生正在为地里的什锦山野菜、四叶菜、黑木耳浇水,“从前这个时候啊,我正抡起斧头在大兴安岭砍树呢,一天能砍好几十棵。”上世纪50年代,伴随着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因林而兴”的牙克石市成为典型的林木资源型城市,年采伐量高达500多万立方米,传统森林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高达八成。
“上世纪末,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牙克石经济结构因此失衡,发展陷入困境。”牙克石市委书记巴树桓介绍说,“我们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工业富市,林木制品以精深加工为主,同时发展野生浆果、野生蔬菜、中草药种植和深加工。目前,全市木材采伐量已减至200万立方米,传统森林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不足2%。”林木资源节约了,但牙克石市经济发展势头不减,去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不砍树木了,鄂春生的收入并没有降低,“我把野菜卖给镇里的碧源野菜厂,就这一项,年收入有两三千元。”
同牙克石市一样,这些年来,整个内蒙古都经历了资源型省区转型中的“阵痛”。内蒙古地上地下能源资源丰富: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二;鄂尔多斯盆地的苏里格天然气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陆上特大型气田之一;稀土等5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森林、草原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均居全国第一。
资源是优势,但仅仅依赖资源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发展。过去,有人戏称内蒙古经济是“三原经济”――原煤、原木、原粮。原料输出,粗放经营,效益低下,浪费资源,缺乏后劲。如何避免一味“吃资源饭”?内蒙古提出积极、科学、合理利用、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包头市白云鄂博铁矿,矿石富含铁、稀土、铌、钍等元素。但是,以前稀土、铌的回收利用不到10%,其他如钍、磷、锰等基本不回收。如今,着眼节约利用资源,包头钢铁集团公司在开采中对需要保护的矿岩品种实施分穿、分爆、分采、分运、分堆;对选矿工艺进行改造,把矿石中的稀土、铌、钍等存储在尾矿坝内。目前,包钢的尾矿坝内已存贮尾矿1.5亿吨,成为包钢乃至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贮备库。
“过去包铝生产电解铝,耗能高、污染重,车间内的能见度不足百米。”包头铝业集团董事长芦林介绍说,包铝集团是内蒙古的电能消耗大户,进入新世纪以来,包铝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全部取代了旧设备,生产每吨电解铝的直流电单耗降低了1450千瓦时,并且有效解决了污染排放问题。仅改扩建后的污水处理站的运行,每年即可减少地下水开采200万吨。
据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局局长苏青介绍,内蒙古严格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的落后产能,分类进行整改关停。2006年,全区停建和整顿130多个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清理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的小企业近1200户,淘汰小煤矿、小水泥、小电石、小焦炭等落后生产能力3000多万吨。当年,内蒙古单位GDP能耗与上年相比下降2.5%。
循环经济成为主动选择
郁郁葱葱的樟子松围绕着白色的厂房,远处就是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走进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伊敏煤电公司厂区,发现这里采煤不见煤,发电见不到煤灰,也闻不到煤烟。
“煤炭产出后不落地,从露天矿通过封闭式皮带走廊直接送到电厂锅炉燃烧;发电产生的灰渣不落地,由皮带直接返排,回填露天矿坑,并恢复植被。”伊敏煤电公司副总经理银龙向记者介绍说,通过这样的煤、电闭合循环式生产方式,伊敏煤电公司实现了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近年来,内蒙古鼓励企业进行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发展循环经济。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的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内蒙古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在全区重点工业园区和大型产业基地,以煤矸石、粉煤灰、废渣、废气、废水等综合利用为重点,推动煤矸石发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中水回用和生物质垃圾发电,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钢厂无废物。如果有,那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种新思路,使包钢集团走上节能降耗与减污增效有机统一的新路子。在这里,炼钢产生的废渣经萃取后变成淡黄色的微粒,其中一部分重新成为炼铁的原料,另一部分用来制砖。包钢集团技术员李宗根说:“过去,废渣就近堆在一起,既污染环境,又占用土地。现在可不再为废渣发愁了。”循环利用的除了废渣,还有经净化可重新使用的污水、通过回收可用作水泥原料的粉煤灰等。
“出去一天,擦脸的毛巾就变黑了。”几年前,到鄂尔多斯市出差的一位公司职员在博客中如是描述。几年后,他故地重游:“第一个感觉是天格外蓝,看不到漫天的粉尘和大烟囱了,空气中散发着塞外高原特有的清新。”在推进循环经济中,鄂尔多斯市在企业搞“小循环”,开展废物利用;在园区搞“中循环”,构筑了煤―电―高载能产品及其废物利用、煤―煤化工及其废物利用、天然气―天然气化工及下游产品利用等几个循环链条;在全市搞“大循环”,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牧区人口20多万,生态环境得到自我修复,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在达拉特旗亿利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者们描述了这样一条产业链:煤开采上来,先提取苯、酚、硫等物质,然后再去发电。电厂提供能源用于乙苯炔和真空盐的生产,而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氯气则用来生产乙烯。产业链得到延伸,还创造了更多利润。“1吨煤价格200元,但仅提取1公斤锗就价值2万元。”
新能源终结“油灯粪火”
“新能源项目的成功实施,让东乌珠穆沁旗草原上大部分牧民也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着新生活。”在日前结束的“中国·西班牙太阳能示范项目”验收及示范推广会上,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的牧民们幸福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像他们一样,内蒙古已有15万户牧民家庭受益于新能源项目。
长期以来,由于地域辽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内蒙古牧区的能源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广大农牧民过着“油灯粪火”的生活。自上世纪60年代起,国家曾试图通过电网建设解决这一问题,但仅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一项,每公里就需投资数万元,一次性投资大,而且由于牧区单点能耗小,经济效益差。
“内蒙古新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可利用风能、太阳能居全国前列。上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尝试开发利用新能源改善牧区人民生活。”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林莉说。从那时起,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重点项目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计划,并确定了“小型为主,生活用能为主,生产生活相结合;民办为主,国家在产品研制和示范推广中给予经济扶持”的方针。
“小型风力发电机除了满足照明的需要,还让我家的黑白电视机第一次派上了用场。”提起当时自家建起的“小电厂”,东乌珠穆沁旗牧民苏和依然难掩内心激动。苏和当时还参加了培训班,学习如何管理和维护风力发电机。但是,随着内蒙古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小型风力发电机已经满足不了牧区人民的生活,用上彩色电视机、电冰箱、DVD等家用电器成了牧民的新需求。于是,上世纪90年代初,内蒙古组织全国知名大学的研究人员研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研发出了适用于内蒙古牧区的小型户发电机组。
如今,内蒙古的小型风力发电机产量在全国位居第一,还出口到蒙古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内蒙古开发的“户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技术”,在中美、中意等国际合作项目以及世界银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中被广泛应用。截至2006年底,内蒙古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超过50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两成。
“我家现在用的这个发电机,是中美合作项目推广的产品,依靠风能和太阳能的结合互补发电。”苏和说。近年来,内蒙古还开展了一批国际合作项目,如中美合作“内蒙古户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试验示范”、中荷合作“户用光伏供电系统示范测试”等。经过多年推广,已有400多万套小型风力发电机落户内蒙古牧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