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北京人,都知道天蕙斋这个字号。天蕙斋是老北京时代专卖鼻烟的一家老店,开业于清朝道光年间。
记得30多年前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在我们所住的大杂院里,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每天都坐着小马扎晒太阳的时候闻鼻烟,他的手里总攥着一个不大的扁平鼻烟壶,闻的时候从壶里倒出少许黄褐色的粉末,用大拇指沾着往鼻孔上左边抹一下,右边抹一下,鼻子还使劲往里一吸,跟着便“啊嚏”一声,打个喷嚏,然后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便摇晃着脑袋眯缝起眼睛哼唱起京戏来。院子里的孩子们无论大小都爱围着他,听他讲老天桥、讲老厂甸,他也爱招呼院子里的孩子们。有的时候,他讲着讲着便乘人不防备,用手在你的鼻子上“噌”地一抹,一股辛辣味儿便钻进你的鼻孔,呛得你又打喷嚏又流眼泪。从那时候起,我便知道了这黄褐色的东西叫鼻烟,是从前门外大栅栏里一处叫天蕙斋的鼻烟铺里买来的。后来,还听过一位常闻鼻烟的老人说,闻鼻烟是一种高级享受,好的鼻烟一闻,便叫人觉得浑身上下通体舒畅,荡气回肠。
据史书记载,鼻烟是从欧洲流传到中国来的一种洋烟。清顺治年间,是外国人作为贡品敬献朝廷的,当时闻鼻烟的人很少。传说康熙当上了皇帝以后,曾命令太监去取库里的贡品鼻烟,想亲自尝尝。太监到了库房一看,自己当时就吓坏了。原来是管理库房的太监爱养茉莉花,把几十盆茉莉花全放在了存鼻烟的库房里,使得库房里的鼻烟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成了茉莉花熏染的鼻烟了。可谁知道皇帝偏偏要这会儿闻鼻烟呢?太监看着眼前的鼻烟吓得腿都软了,可是皇命难违,只好取出一点送了上去。心里想,要是龙颜大怒,自己这条小命可就交代了。
谁料想,康熙皇帝闻了这种茉莉花熏的鼻烟之后,不但没有怪罪,而且还大加赞赏,觉得这外国上贡的鼻烟,经过了茉莉花一熏,味道实在是好极了。于是,他问明了原委,让太监们把库存的鼻烟全部用茉莉花熏制,并赐名为“御制露”。此后,还经常把这种熏制好的御制露分赏给王公大臣们用,从此,皇宫内外的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们,都闻起了鼻烟,久而久之便传到了社会上,使得闻鼻烟者越来越多。到了后来,进贡的洋烟也用茉莉花熏制了。
清道光年间,有个叫杨运峰的满族人,他看到这么多人都喜爱鼻烟,便想办法在前门大栅栏里找了间铺面房,开了个鼻烟铺, 取名为聚兴斋。一开张生意便十分兴隆,没过多久就出了名,当时在北京城里很是风光。谁知好景不长,1900年由老德记药房着起的大火,把聚兴斋烧了个精光,于是,鼻烟铺消失了。
数年之后,聚兴斋的老板又集资兴业,修建了门脸儿,砌了个三层的高台阶,同时,改名为天蕙斋鼻烟铺。虽然新建的天蕙斋门面不大,但是一开张便吸引了很多顾客,日日宾客盈门,络绎不绝,生意十分兴旺。其生意好的主要原因,是这里的鼻烟质量高,特别讲究好料、细制。所谓好料,是天蕙斋所用的烟叶,选定的是山东兖州滋阳县所产,这种烟叶,叶脉细,无粗梗,烟味浓,性柔和,油性大,非常适用于制作鼻烟。每当烟叶收获季节,店里便派人到产地去采购。且在当地晾干后,再将烟叶研制成细面,这便是鼻烟的坯子。坯子制成后,要运到福建去熏头一遍,这是因为福建生产的单花茉莉香气正,香味浓而持久。所用之单花茉莉,还必须是福建长乐县陈通记花庄和陈官记花庄的茉莉花。所以选料之好,可谓精益求精了。所谓细制,烟叶运到福建的第一遍熏制,要达到一个夏季的时间,称之为头熏。把头熏后的半成品运到北京后,还要用右安门外黄土岗一带专养的白茉莉花再次熏制,每一次熏制七八个小时,然后换鲜花再熏。要达到五六遍才算熏好。如此的精工细作,使得天蕙斋的鼻烟具有花香持久、柔和、味长、刺激性小,使用者抹到鼻孔里,先闻到的是花香,再闻到的是烟香。所以,天蕙斋的鼻烟不仅在北京畅销,而且还远销到内蒙、东北和西北一带。
天蕙斋的鼻烟从品种上大概分为十级,一级叫万高馨露;二级叫万馨露;三级叫万鲜露;四级叫万蕊露;五级叫高万花露;六级叫万花露;七级叫御制露;八级叫茉莉露;九级叫双花熏;十级叫坯子。
按上述十个等级,以民国初年的价格相比,一袋44斤洋白面,价格为大洋2元4角,而一两万高馨露鼻烟,则要大洋2元5角6分。由此可见鼻烟价格是非常贵的。
天蕙斋鼻烟铺除了卖鼻烟外还卖烟壶和烟碟,且都十分讲究。鼻烟壶是多种多样的,有多角形的扁平料壶,有各种素壶和彩绘壶。料壶中最讲究的是内画壶,其次有大金花、小金花等多种样式。烟碟有翡翠和象牙的,所以,闻用高档鼻烟者,多为前清遗老遗少和官僚、富商、社会名流等等。听老人们说,在过去的时候,梨园界的很多名角都和天蕙斋鼻烟铺关系密切,如谭鑫培、杨月楼、俞振庭、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谭小培、谭富英、王瑶卿、李多奎、李洪春、金少山、丁永利等,都是天蕙斋鼻烟铺的老主顾。据说李洪春、丁永利更是常客,李洪春和谭派文武老生刘春喜学艺时,就常去鼻烟铺为老师买鼻烟。出师之后,只要一有时间就到天蕙斋去,有时和丁永利一丐借天蕙斋的楼上给门徒说戏。
天蕙斋于解放后的1960年,合并到大栅栏聚庆斋糕点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纸烟的盛行,鼻烟便很少有人问津,在食品店的柜台里,只保留了很小的一块地方,到了70年代后便逐渐消失了。鼻烟铺和鼻烟如今虽说很难看到了,但天蕙斋鼻烟铺的老字号鼻烟,却深深地留在了老北京人们的记忆里。特别是我于儿时所见到过的那个爱闻鼻烟的老先生,那对鼻孔有着辛辣刺激味的鼻烟,和他的讲述的那些有趣的老北京时代的故事,都令我至今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