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木偶戏文化:》江碧峰与江氏家族的南派木偶-木偶明星

江碧峰与江氏家族的南派木偶-木偶明星


江碧峰与江氏家族的南派木偶中国木偶戏 木偶木偶明星

五代人,一个多世纪,木偶头成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泉州历史上曾出现不少无名氏雕刻能手,江加走(1871—1954)是一位裕后光前的雕刻艺术大师。其木偶头雕刻的艺术特征:一是造型优美,形象丰富,结构严谨,精雕细刻;二是颜色调和,纹彩美观,装饰意趣,扮相生动;三是构造精巧,五官活动,丰富表演,妙趣横生。传承谱系:第一代:江金榜↓第二代:江加走↓第三代:江朝铉↓第四代:江碧峰——黄义罗↓第五代:江东林

逃荒避难,他还在雕刻木偶

当记者敲开江碧峰先生家门的时候,江先生正好雕刻完一个“白阔”头。他指着手中的木偶头,笑着对记者说:“我们五代人都是‘玩’这个的。”江先生把雕刻艺术称为“玩”,他已把艺术、工作、娱乐合为一体了。

图为江碧峰在制作木偶头

图为江碧峰在制作木偶头

江碧峰、江东林父子

江碧峰、江东林父子

记者指着墙上挂着的人头像问:“这是您的爷爷江加走大师吗?”江先生点了点头。

说起他的爷爷,沉默寡言的江先生打开了话匣。“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才4岁,他留给我的记忆不是太多,但父亲说的‘逃荒避难,他还在雕刻木偶’这句话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爷爷自幼家贫,太爷江金榜是个农民,一边种田,一边在城里雕刻粉彩神像和木偶头。爷爷小时候就学习太爷的手艺,并加以创新。爷爷生活的年代十分艰苦,特别是发生战争的时候,还得四处逃难。但不管怎样,爷爷都没有放下他的雕刻刀,木偶头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对于江加走大师,人们并不陌生。这位“中国木偶之父”雕刻的木偶戏头像,深受各国艺术家的欢迎,其作品被视为瑰宝,欧美日等国家艺术博物馆都加以珍藏。“我爷爷能够成为国际级大师,跟他对木偶雕刻事业的热爱是分不开的。”江先生为有这样的先人感到骄傲。

“为了创作精品,除了继承传统之外,还要沉下心精心钻研。在日常生活中,爷爷深入观察和分析周围人物,研究各种人物的性格和特征,从而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典型形象。如他在创作代表作《家婆》时,就研究了数十个类似这种妇女的职业、性格、年龄和她们的社会地位,寻找到了他所要表现的特征。‘家婆’在木偶戏中经常是媒婆这一类的人物,做媒婆的人大都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妇女,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为了赚几个钱终日奔波,因此她们的面部是消瘦的,而且两颊上泛有几丝皱纹,睡眠时常不足,要贴头晕膏来提神。由于这种职业的特殊,做媒婆的在主人家的面前,总要装出有说有笑、讨人喜欢的样子,只有这样,她才能够把婚事说成。媒婆不同于其他妇女的地方也就在这里了。爷爷的作品充分捕捉了媒婆的特点。”

江先生打开橱窗,拿出了他爷爷的经典之作,让记者欣赏。

江加走大师不是以“雕虫小技”的匠工终其生,而是以艺术家的高贵称号载入史册。他作古后,全套手作280多种,被收藏在福建省博物馆里,作为一级文物保护起来。我想,如果没有对木偶头创作的执著,江加走大师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的。

江朝铉

江加走之子江朝铉

为了木偶头,父亲的右眼都瞎了

江朝铉(1912.9—)福建泉州人。擅长木偶头雕塑。曾任职于工艺美术公司,后任泉州工艺木偶头雕刻工厂工艺师。作品有《三头六臂》、《四大金刚》、《四海龙王》等。

“我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木偶头,是因为爷爷和父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木偶头雕刻是非常细致的工作,父亲去世前还拿着刻刀;为了木偶头,父亲的右眼都瞎了。”我真的不知道,江先生说这话时心情是沉重,还是激动?

江先生的父亲江朝铉只上过一年书塾,便跟着江加走大师刻木种田,维持家计了。江加走对江朝铉要求很严格,开始只让他劈形刻粗胚,稍有走形便劈掉当柴火。江朝铉极有悟性和耐性,他经常进城到涂门街“周冕号”学习黄良司、黄才司兄弟的刀法,博采众长。下了10年苦功,江朝铉的雕刻粉彩技艺已日臻成熟,能够独立操作了。

“三十六仙傀儡,演百万军兵下江南。”传统的木偶头原只有36种,且除了黑红白三种颜色外,没有花脸谱。为了创新,江朝铉经常被他的父亲差遣去下乡,看各地木偶班子演戏,广泛搜集采纳表演艺人的意见。一次,有个戏班要演《封神榜》,需要许多怪头形象,这是过去从来没有雕过的。只凭着木偶戏师傅提供的一张人物性格特征表格,江朝铉与他的父亲琢磨了三个月。结果,纣王、妲己一上台,便轰动了木偶演艺界。

“爷爷逝世后,父亲不仅学会了祖父的280多种木偶头雕刻手作,还创新了30多种木偶头,丰富了泉州木偶头工艺品。他根据祖父留下的《东海龙王》木偶形象,创作了西海、南海、北海龙王,‘四大金刚’、‘孙悟空’以及难度极高的《封神演义》中三头六臂的‘吕岳’形象,‘吕岳’的三个头都会活动。为了配合木偶戏舞台的改革,他与大家一起,把原来一寸大的木偶头改为二寸大,还改革了用漆刷代替盖蜡的方法,使作品不易褪色玷污。可以这样说,至今存世的每个‘加走头’,多数都浸透着父亲的心血汗水。”

看着江先生案上展示的作品,记者仿佛看到一位大师戴着老花镜,正精雕细琢着一枚“白阔”,那只已瞎了的右眼似乎也是睁开的。

木偶头要进一步发展,就要不断创新

“泉州的木偶头雕刻在我父亲那一辈已走向高峰,现在要进一步发展,就要不断创新。木偶不仅要真正走入生活,还要注入时代精神。”谈起他的近期创作,江先生这样对记者说。

“白阔”头是江派的代表作品,雕刻的是一个八九十岁的老翁,他长得慈祥、忠厚、健康而又风趣,他的特征是眉骨宽、下巴大,再配以一绺绺银丝似的眉毛和胡子,就显得很可爱了。江先生告诉记者:“我们真人,大凡风烛残年的老头,面部都是肌肉枯瘦的、松松的,大眼皮耷拉着盖着朦细的眼睛,目光呆滞难看。而我却把他处理得眉清目秀,面部肌肉红润丰满,乐观奋发。这种艺术的夸张观众更易接受。”

江先生不仅善于从外形上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而且更善于从错综复杂中去探索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他的这种手法,可以说是达到了高超的境地。如他所刻的“笑生”和“笑旦”,在他的上辈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表现了笑的真实性。江先生雕刻的木偶头像与现实世界息息相联。

“有一些人物是我父亲那个年代所没有的,这就需要我根据生活的需要进行创作。如果总是搬上辈的那一套,迟早会被市场淘汰的。”江先生拍拍他儿子江东林的肩膀,充满期望地对记者说,“江派木偶头雕刻艺术能否发扬光大,还得靠他这一辈。”橱窗里展示的作品显示着五代人一个多世纪的辉煌。案上那几十把汗迹斑斑、大小不一的刻刀告诉我们:江氏木偶头雕刻艺术定会更上一个台阶,为中国雕刻史写上新的一页。

历史背景

自明清以来,木偶戏已由城市渐进至乡镇,并形成了各地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木偶造型艺术。如福建泉州嘉礼戏,有的只有生、旦、北(净)、杂(丑)四个行当角色形象更换演出,被称为“四美班”。有的一台嘉礼戏只有三十六形象,故称“三十六尊嘉礼当百万军兵”。泉州早年著名的木偶头雕刻艺术家,有义全后街的神像铺兼木偶雕刻的佚名工艺师们;涂门街的黄良司、黄才司及后来的黄嘉祥和北门花园街的木偶造型大师江加走。他们的木偶造型,偶头雕刻精炒,面部丰腴,具有唐代人物造像特点;粉彩细致,线条明快,形成了福建南派木偶造型。龙溪地区漳州的布袋木偶戏,于清代就已十分盛行。木偶雕刻家徐子清,在清代嘉庆十二年已十分盛行。木偶雕刻家徐子清,在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即在漳州东门开设“成成是”木偶作坊。人称“南江(加走)北徐”的木偶雕刻大师徐年松,是北派的代表,到徐竹初这一辈已是第六代了。

点击搜索与:中国木偶戏 木偶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