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时期的木偶艺术
隋朝“水饰”表演中的机关木人的表演虽不是木偶戏,但机关木人的制作以及所表演的人物故事对隋代木偶戏的制作及表演内容有直接影响。
“水饰”表演可以说是隋唐至元朝时期的机器人表演。隋朝黄衮根据《水饰图经》,用木制成“水饰”,供隋炀帝玩乐。“水饰”有木刻尧舜坐舟于河、大禹治水、秦始皇入海见海神、汉高祖隐芒砀山、汉武帝泛楼船于汾河、屈原投汨罗江、巨灵开山、长鲸吞舟……等。隋代杜宝《大业拾遗记》说,隋炀帝尝为“水饰”,“有七十二势,皆刻木为之。或乘舟,或乘山,或乘平洲,或乘盘石,或乘宫殿。木人长二尺许,衣以绮罗,装以金碧,及作杂禽兽鱼鸟,皆能运动如生,随曲水而行。
唐朝是我国文学艺术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歌舞戏与参军戏争奇斗艳的大发展时期。在唐朝文化艺术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下,木偶艺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唐代的木偶戏既在“闾市盛行”,又经常在贵邸演出。《北梦琐言》载:镇蜀要人崔安潜也“频于使宅堂前弄傀儡子,军人百姓,穿宅观看,一无禁止”率“众千余人”的叛将庞勋深知百姓爱看木偶戏,“每将过郡县,先令倡卒弄傀儡,以观人情,虑其邀击。”可见唐代的木偶戏,已成为举国上下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敦煌莫高窟第31窟窿顶东北侧的壁画《法华经变.隋喜功德品》,画二位少女,身高约20厘米,一少女手举人形木偶,做逗引状,另一少女做欲夺状。从画面看,大约是初期的杖头木偶。
宋代的杂剧与南戏较唐代的歌舞戏、参军戏更为完善。宋代的木偶艺术较唐代也更为多姿多采。不仅可以编演杂剧表演的故事内容,还可以编演“说话”艺术讲述的故事内容。
宋代的“弄傀儡”有五种类型:
一、“悬丝傀儡”,即提线木偶。这一类在唐代已产生,宋代进一步发展。
二、“杖头傀儡”,唐代虽已产生,但尚属仗头木偶的雏型。宋代的杖头木偶已较为完善。
三、“水傀儡”,大约是在三国时的“水转百戏”、北齐时的“以水为激轮”的“机关木人”和隋朝“水饰”的基础上形成的。大略可以断定宋代的“水傀儡”,已不是靠水力使木偶活动的“水转百戏”,而是由情节的木偶艺术。宋代的“水傀儡”一直流传到清代才逐渐失传。
四、“药发傀儡”系借药力的爆炸使其活动。今之所谓‘焰火’,每有人物随火光而出现,或即此项遗制。今陕西蒲城县尚流传以火药为动力,制作精巧,然点后能映出《天女散花》、《武松打虎》、《唐僧取经》、《劈山救母》等百余种人物故事片断的焰火表演,名曰“杆火”或“架子火”。“药发傀儡”的制作方法及表演形式未见记载。周贻白先生推断:“既称‘藏压’,或系借药力的爆炸使其活动。今之所谓‘焰火’,每有人物随火光而出现,或即此项遗制。”
五、“肉傀儡”,大约是在南宋始出现的新种类。有人认为“肉傀儡”有两种表演形式:一、“是艺人用手指套着木偶头耍的一种傀儡戏,今福建省称之为布袋戏的就是这一种。”二、“用小儿、后生辈装扮的一种也叫肉傀儡。
宋代的“弄傀儡”,不仅表演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而且表演团体众多,遍及全国各地,他们除经常在城市的勾栏及村镇的街巷中演出,也被征到宫中演出,不仅深受百姓喜爱,同时受到上层人物的青睐。
从古籍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诗文、图画及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宋代是中国木偶艺术最兴盛的历史时期。
元朝是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光芒四射的元杂剧为中国的文学史、戏剧史增添了光辉。与戏剧艺术息息相关的木偶艺术在元朝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只是记载元代木偶艺术的资料很少,目前仅有《朱明优戏序》及《观傀儡诗》等两三种。
资料来源:《中国木偶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