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副楹联传播很广,有些海外侨胞还专门索写此联,可见喜欢此联的还不少。此联常见配在弥勒像两旁。传说布袋和尚传为弥勒菩萨化身。
布袋和尚的由来
关于布袋和尚的事迹,由来已久。明代田汝成著的《西湖游览志余》就有记载:
布袋和尚者,在奉化县岳林寺,常皤腹,以杖荷一布袋,凡供身之具,尽贮袋中,随处偃卧。天将雨,即着湿草履,骤行途中。遇亢蜴,即曳高齿木屐,竖膝而睡。梁贞明三年,于寺中东廊石上端坐而逝。今杭州诸寺,皆塑其像,抚膝袒怀,开口而笑,荷布袋于旁。盖僧家藉此以示云游之状,为募化之资耳。岳肃之珂尝赞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可见至少在明代中叶以前,杭州的许多寺庙中,都已有了布袋和尚的塑像。
奉化雪窦禅寺,被称为弥勒道场。在一份简介中,根据《宋高僧传》、《两浙名贤录》、《奉化县志》等记载,对布袋和尚的事迹介绍得较为详细:
布袋和尚名契此,五代后梁时人,不详世籍姓氏。八岁来到奉化长汀(县北三里),由农户张重天收养成长,因号“长汀子”。常以杖荷一布袋,是以得名。凡供身之具尽贮袋中,还随时拾人丢弃的废物,也置袋中,说是“有时备无时,无用变有用。”人或讥笑其布袋为垃圾袋,笑答以偈:“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和尚的布袋,不仅可以贮藏衣物、收集废品,废物利用;而且虚空缥缈,展开时可以广遍十方,自由自在,普度众生,同登极乐世界了。
契此还是一位禅诗高手,所作深入浅出,发人深省。譬如有首插秧偈: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这确实是首好诗,富有民谣色彩,而且熟悉农事。如果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是写不出来的。插秧每行六棵,横竖要求成行,成“稻”与成“道”谐音,古代民歌中常运用这种创作方法,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就是一例。六根清净方能成道,说得非常贴切。至于“退后原来是向前”,懂得插秧的都会理解这个常识,又巧妙地隐喻着佛理和禅机。
另一偈是讲风云变幻的。契此有时在久旱大晴的天气,披蓑戴笠而行,有人问故?答曰:
从来物理有循环,天地仁慈信可攀。
不测风云来顷刻,吾僧今日露机关。
果然不到多时,乌云密布,甘霖骤降,旱情解除。看来他是个插秧高手,同时对气象也是颇有研究的。
“简介”又说:契此性诙谐,笑颜常开,讨人欢喜,人称他“欢喜和尚”。常住奉化岳林寺(与长汀隔江),每云游四方,广结善缘,曾往福建募来木材,重修岳林寺的三殿、四阁、三厢房和一堂。
梁贞明二年三月(《西湖游览志余》说是三年)契此在岳林寺东廊石凳上无疾趺化,葬城北封山(今锦屏山)的中塔,后有二僧来寺问讯契此,告以圆寂多时,二僧惊奇,说不久前还在天台见到。于是发冢视之,只有青瓷净瓶一只,六环锡杖一根,别无所有。二年后,福建莆田县令王仁袺在江南天兴寺遇见契此,后又在福州官舍相会,契此以一圆封交王说:“我七日不至,则开。”到时拆开视之,是四句偈言: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从此,布袋和尚便是弥勒菩萨化身之说广为流传,各寺院塑弥勒像都按布袋和尚生前形像,并配以本文开头引用的楹联。
雪窦禅寺的“简介”虽然不长,但对从契此至布袋和尚、再到弥勒的来龙去脉讲得还是清楚的。
至于这副楹联,在传刻中有些变化,有些更是借题发挥,嬉笑怒骂,大发感慨。
与弥勒有关的各地楹联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是: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川凌云山有一联: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世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楹联续话》载有明代邓州人余昂题海会寺联: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昆明西山华亭寺弥勒佛龛旁有钱南园撰书的一联:
青山之高,绿水之长,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地不跌,何妨人自纵心游!
以上几幅楹联,各有发挥,但还离题不远。有些联则别有所指,不过也可以发人深思。
《楹联丛话》载有福山涌泉寺(鼓山)山门弥勒座联: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银,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东西!
四川乐山凌云寺有一联: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近代白族学者赵藩为云南宾川鸡足山弥勒殿题联:
天王人王平等观,安用五体投地;
出世入世随宜过,本可一笑付之。
布袋和尚有知,对这些五花八门的楹联,大概也会一笑付之的吧!
(作者:戴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