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木艺文化:》古代建筑的构件-构木为巢

古代建筑的构件-构木为巢


古代建筑的构件木头里的东方构木为巢

建筑结构

大木作构成了古代建筑的主体,一切的木工都是围绕着这个主体来进行的。木工常常都分大师傅和小工,对应于大木作则有大的结构及其小的构件之别,这些小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如下:

一、柱。柱指的是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一般分为直柱、棱柱,截面多为圆形。它们是一间房屋中最坚实的几个成员,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通称为屋内柱,转角处则称角柱等。柱并不是完全直立,一般是向中心稍微倾斜,所以叫侧脚。

二、额枋。额枋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平板枋、屋内额、地伏、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在有些民间称呼中又叫作挑。

三、梁。一屋之中,必有承受屋顶重量的水平构件,此即梁的功能,梁一般分作几道,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梁按长短命名:长一椽的(一步架)称搭牵(单步梁),长两椽的称乳伏(双步梁),长四椽的称四椽伏(五架梁),乃至长八椽的称八椽伏(九架梁)。最上一梁称平梁(三架梁),梁上立蜀柱(脊瓜柱)承脊椽(脊桁)。显露的或在平暗(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伏。明伏按外形分为直梁、月梁。直梁四面平直;月梁经过艺术加工,形弯如弓。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伏串。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四、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这都是些用在各架梁之间的构件。早期建筑中,梁上安矮柱、驼峰或敦添,上安斗、襻间,承托上一梁首,又在梁首斜安托脚,斜托上架椽(檩)。蜀柱、叉手安于平梁之上。明清官式建筑梁上均用短柱,按所在位置称上金瓜柱、下金瓜柱、脊瓜柱等。柱下各用角背,当庑殿推山加长脊椽时,在椽头下另加一道平梁,称太平梁,梁上所立的柱子称为雷公柱。

五、替木。主要用于唐代,后逐渐废弃,指的是与椽、枋平行,用于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的一种部件,其作用是增加连接的强度,并使跨距缩短。

六、椽和襻间。椽是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截面圆形的称椽(檩或桁),矩形的称承椽枋。它的长度计算方法是:各间的间广(另加出榫),加上山面挑出的长度。如在房角处,则于椽背上另加三角形木,使屋面纵向微呈曲线。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

七、阳马,或称角梁。一般用于庑殿屋顶、歇山屋顶转角45°线上,安在各架椽正侧两面交点上。最下用大角梁(老角梁)、子角梁承受翼角椽尾。

八、椽。又叫飞子。椽子截面圆形,首尾钉在上下两椽上。每一条水平长度即椽的间距,称为一椽或一架、一步架,如用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

点击搜索与:古代建筑的构件木头里的东方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