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琵琶文化:》琵琶史话

琵琶史话


琵琶史话琵琶史话琵琶;历史

    “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乐器,琵琶二字最早见于历史记载的是东汉时期刘熙的《释名》:“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历史上也有作“枇杷”的,以示为木质乐器。

约在古代秦、汉至隋、唐的一段时期内,“批把”是各种弹拨乐器的总称:不同形制的、不同弦数的木制弹拨乐器,凡用“批”和“把”手法演奏的,均被称为“批把”。约至魏晋时期,根据其它中国弹拨乐器如琴、瑟的用字习惯,变化为“琵琶”二字並沿用下来。

秦、汉时期,根据史料记载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琵琶,一种是直柄木制、两面蒙皮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相传由秦末时出现的“弦鼗”发展而成,又叫“秦汉子”。

另一种是约在汉代出现的琵琶,木制直柄、圆形音箱、四条弦、十二柱、竖抱、用手指鼓弦。到了晋代,又因阮咸善弹此乐器,被称为“阮”。

约在南北朝时,“曲项琵琶”通过波斯传入中原地区。此乐器,四弦四柱、横抱、用拨子弹奏。

琵琶在历史上的唐朝就已成为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一种雅俗共赏的重要乐器。描写琵琶及其演奏的诗篇数不胜数,其中不乏描绘琵琶演奏的种种形态、表情及演奏技法的绝妙诗句。

如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琵琶曲及演奏家。

 

从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原籍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一带)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齐至隋代的曹妙达,因善琵琶在北齐时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采篇章,说明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高度发展,表现力十分丰富。

在乐器制作上,将上述三种琵琶巧妙地结合起来,它保留了曲项琵琶的发音特点,将曲项琵琶的四相和直项琵琶的十二柱结合成四相十柱。乐器演奏为竖抱,手弹,由于乐器的改革,演奏艺术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表现技法逐渐丰富,成为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和合奏的重要乐器,“琵琶”亦成为这种乐器的专有名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对当时的琵琶演奏中的艺术效果和演奏技法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

明、清时期,琵琶的形制基本定型,在琵琶大型套曲的创作、演奏上,获得了新的发展,如汤应曾演奏的《楚汉》、张雄演奏的《拿鹅》等。

明末清初,琵琶界逐渐分为南、北两派。南派被称为浙派,以陈牧夫为代表。擅长的曲目有《海青拿鹤》、《将军令》、《霸王卸甲》等。北派被称为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擅长的曲目有《十面》、《普庵咒》等。

十九世纪中叶前后,上海的经济、文化迅猛发展,逐渐成为了全国琵琶音乐的中心,并发展分流出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上海派等琵琶流派。

除此琵琶独奏大套乐曲的传派以外,自清代以后,各地的琵琶独奏和地方小曲也已初步有流派的区分,如以马其会、王露为代表的山东传派、黄云程为代表的浙江杭州传派、王泽如为代表的广东潮汕派、李竹林为代表的天津传派、张啸夫为代表的浙江嵊县传派、项子贞为代表的浙江温州传派、饶碧初为代表的广东客家汉乐琵琶、何柳堂及何与年为代表的广东粤乐琵琶等。另外还有北京曲艺琵琶、天津荡调琵琶、河南板头曲琵琶、四川清音琵琶、苏州弹词琵琶,而福建的南琶则保留了隋唐以来的横弹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众多琵琶流派的产生,尤其是以汪煜庭为代表的上海派琵琶的形成,对以后琵琶的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标志着琵琶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

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起,琵琶演奏艺术获得第四次发展,根据十二平均律的要求安排品位,目前已发展为六相二十四品或二十五品;用钢丝弦或钢丝尼龙弦代替丝弦;用假指甲代替真指甲,无论在乐器的音域、音质、音量、音色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改进,产生了一批富于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演奏手法也随之有所发展,代表曲目如:《彝族舞曲》、《狼牙山五壮士》。

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问世,再一次把琵琶的创作与演奏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器乐与西方管弦乐队的成功结合,标志着琵琶这件古老的乐器焕发出新的生机。

而到了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琵琶独奏曲、协奏曲的新作品大量涌现,尤其是专业作曲家的介入,在乐曲的创作手法上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琵琶与民族乐队、西洋管弦乐队的结合上作了更多的有益的尝试。

同时琵琶自身的演奏技巧也大为丰富,出现了新的技术概念,如刘德海先生的右手“反弹”技术。其间具代表性的独奏曲有:《火把节之夜》、《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春雨》、《渭水情》、《天鹅》、《春蚕》等,协奏曲有:《花木兰》、《祝福》、《春秋》、《乌江恨》等。

此外,琵琶音乐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大批的有关琵琶的论文及专著不断涌现。同时,几所音乐院校多年前就已开始招收琵琶硕士生,把琵琶的演奏、教学、研究提升到了更高的发展阶段。(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击搜索与:琵琶;历史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