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三角牌"观众的名称,是1946年袁雪芬为首的雪声剧团在明星大戏院演出新越剧后出现的。在这之前,越剧的观众大多数是家庭主妇和社会上的妇女,男观众极少,有的也仅是被太太或女友拉来陪看的。
由于越剧的改革、使其剧目出新、题材多样化、艺术的综合性加强、艺术质量的提高等,赢得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新文艺界人士的关注,显著地改变了这一剧种的观众面。从此,涌现了一大批新观众,包括一大批女大、中学生观众。她们不仅热爱新越剧,有些还投身到新越剧的改革、创作队伍中来,如宗华(先少壮、玉兰,后人民沪剧团)、陈曼(先少壮后芳华、虹口越剧团)、绿珠(少壮越剧团)等,先后都成为戏曲界的名编剧。据说,当时她们对雪声、芳华、东山、玉兰、少壮演出的新戏,几乎是每戏必看,有时一出戏甚至要连看四五遍。但是她们从来不因为看戏而耽误了读书、学习,大都是在放了学之后,挟着书包直奔剧场,一边看戏,一边啃着干点当晚餐,散戏后,还要跑到后台门口,一睹卸了妆的演员庐山真面目,方始高高兴兴地回家。由于这批女大、中学生观众,胸前都别着一块三角形的校徽,所以被人们称呼为“三角牌”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