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越剧文化:》越剧诞生-溯源

越剧诞生-溯源


越剧诞生中国越剧 越剧 中国戏曲溯源

1906年3月,春耕即将开始,嵊州的唱书艺人陆续返回家乡。他们一回家,村子里就热闹起来,乡亲们纷纷聚集在这些唱书艺人的门前屋里,听艺人讲在外面唱书的趣闻。

甘霖镇东王村的唱书艺人李世泉、李茂正兄弟家更是门庭若市。有一次他们谈起在外唱书的事,感到唱书的形式不更新,人多市场少,唱书不好唱。为此,李世泉、李茂正兄弟想到了向“余姚鹦歌班”学习,提出一人一角色,扮起来到台上演戏,这一想法受到了邻村唱书艺人的热烈附和。如胡岑口、塘下村的高炳火、钱景松,黄郎地村的袁福生等多次来东王村,聚在李世泉家讨论演戏之事,最后形成一个方案:首先组织班子,请师傅倪生标把场,同时为解决演员不足,请高炳火、袁福生徒弟俞柏松、高金灿参加;然后商定演出剧目,决定小生穿长衫,小旦穿竹布衫裙,大面穿长衫马褂。只是官服无法解决,去庙里借来菩萨蟒头替代,菩萨胡须代摞把(髯口)。又以妇女的鹅蛋粉当水粉,大红报纸醮水代胭脂,锅底灰画眉。又请本村李凤珠姑娘指导帮助化妆。

一切准备妥当,于3月27日(农历三月初三)正式演出。

为使演出有号召力,又仿绍兴大班,在晚饭前先演两只小戏《十件头》、《倪凤扇茶》当“召戏”。夜戏为《双金花》,演出地点是李世泉家隔壁东王村香火堂前,借用四只稻桶垫底,再铺上门板,成了越剧史上第一只戏曲舞台。这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有分工、又有把场师傅、有路头提纲、有服装化妆、有专职打板击鼓和人声接调、一人一角的正式演出,并获得成功,受到观众的好评。

1906年3月27日这一天,落地唱书经过几十年的孕育发展后瓜熟蒂落,越剧由此诞生。当时群众和艺人取名“小歌文书班”。“小歌”指民歌小调;“文”指无武打场面;“书”指所演戏匀系唱书书目,故人们简称为“小歌班”。后来,李世泉、钱景松、高炳火等人组成的戏班,到外地演出,观众看后,都不知是什么戏,没丝弦、无锣鼓,只听鼓板击出“的的笃笃”声,也称它为“的笃班”。

小歌班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了十多年,直到1922年,马潮水、王永春等人在上海进入大世界演出时,才改称为“绍兴文戏”。

点击搜索与:中国越剧 越剧 中国戏曲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