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古代君子六艺:》采风 ZG古代的音乐创作乐

采风 ZG古代的音乐创作乐


    丰富多彩的古代音乐都从哪里来,一些来自传统与官方组织的创作,更多的音乐还是直接来自民间,是通过采风得来的。采风现在几乎成了文艺创作的一种传统,在采风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采风 中国古代的音乐创作音乐,创作,音乐人,采风,乐府,诗经,六艺,乐,文化,古代文化,传统文化乐

周朝对音乐十分看重,那么它们的音乐都是从哪儿来的?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一方面有些是由传统继承下来的,像祭祀之乐;另一方面则是由国家组织创作的,像上文所举的大舞“大武”。还有一些则是直接得自民间,即通过“采风”得来。

所谓的“采风”是指国家为了了解民情,在每年的春秋之际安排一些瞽眚盲人到田间地头,或者呆在四达通衢,听民间的民歌民谣,把它们记下来,然后汇总,再整理出来。这一部分内容便保存在《诗经》的“十五国风”之中。虽然这些诗确实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可是统治者们往往置若罔闻,只是为了享受而已。但是这种传统被后人,特别是那些对国家世事特别热心的儒生注意到了,经过的总结提炼,“采风”精神自然就跟世风教化密切联系起来,经过不断地累积,到汉代终于出现了一篇具有典型和总结意义的文章,这就是《毛诗大序》。这里不妨录一段出来,让我们直接感受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即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采风”传统经过儒生的提倡,便受到了汉武帝重视和爱好。于是他就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乐府”,来做这件事情。“乐府”不仅采集民间音乐,还改编创作新声,甚至引入西域胡乐。这就大大地丰富了汉代的音乐内容了。一开始这些音乐是供人们消遣娱乐的,后来因为社会动乱,脉络便混乱了。东汉时期,郊庙祭祀之乐则另有一套班子维持着,它大概仍具有先秦的传统,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如西汉汉高祖创作的《安世房中歌》。

音乐是最容易流失的东西,古代似乎也没有先进的技术加以保存,几经社会动乱,便不知所踪了。然后再经过新王朝拾残补阙,早已经是面目全非了。汉代“乐府”虽然时断时续,但因汉代的历史之长久,文化影响力之深厚,终究形成了一种传统,而且在政教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里我们不妨再作一些拓展性的介绍。乐府首先分为“入乐”和“不入乐”两种。不入乐者即歌谣,到唐代白居易、元稹等开创有“新乐府”,不过“新乐府”是另外一回事,跟音乐根本不相干。入乐者又分为“官乐”和“常乐”两大类。官乐包括:一、郊庙,即主持郊庙上陵之乐的太予乐和主持六宗社稷之乐的雅颂乐。二、燕射,朝廷宴会上用的音乐。三、鼓吹,天子宴群臣的音乐,也可以赐给用功诸侯。四、横吹,也叫鼓吹,主要是军中之乐。五、舞曲,含用于郊庙朝飨的雅舞和用于一般宴会的杂舞。常乐则有相和歌、清商曲、琴曲、杂曲和近代曲。(近代曲以出于隋唐之世,故称近代曲。)学者们将这么一套清晰地条理出来,但实际情况却相当复杂,很多地方都说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上面似乎扯得太远了,跟西周“六艺”中的“乐”基本没什么关系。但从联系来说,未尝不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源头或萌芽。

在前面的介绍中,其实我们隐下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贵族所学习的音乐是不是要求贵族亲自在宴会中演奏的。我想恐怕不会。西周时期掌管音乐之职的是一些特定的官员,他们同样拥有世职,即具有世袭的性质。乐队中的演奏人员也是世代相传,这种局面一道到汉末都没有改变。另外从史籍和先秦诸子的语言故事中,我们发现那些擅长演奏音乐的人中有很多是盲人。所以说,国家音乐体系是职掌在一批特定的人的手中,贵族所受“六艺”“乐”之教育跟这部分人所受之教育要区别开来。(李俊编撰?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