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轩变古笺谱》
多色套印及彩色印刷
印刷术发明以后,一些书籍与图画都用单色印刷,一般常用黑色,有时用红色或蓝色,随着文化的发展,对印刷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便创造了在一张纸上印几种颜色的图书,开始出现了彩色印刷。彩色印刷有两种主要形式:套版和饾(音豆)版。
在一块版上用不同颜色印刷文字或图象,称为多色套印。这种套印古代有两种,一种是每色分别刻版,再逐色套印。另一种是在一版上刷不同颜色一次印刷。
多色套印起源于宋代,用于纸币的套印。元代,出现书籍的朱墨套印。到了明代,有双色乃至四色套印的书籍。而能印出渐变层次的称彩色印刷,这种印刷技术约始于明代中期。其原理是将原稿中的色彩不同深浅,分别刻成印版,然后再逐色套印,最后完成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对彩色印刷作出贡献的是胡正言(1581-1672年)。他与刻印工匠共同配合,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起,刻印了《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当时当这种工艺为饾版印刷。
所谓“饾版”印刷是把同一版面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版,每块版代表版面的一部分,分别刷上不同的颜色,逐个地印到同一张纸上,拼集成为一个整体。
饾版是非常细致复杂的工作。画面上有几种色彩,就要刻几块版。一幅颜色层次看来不很复杂的图画,常常要刻三四十块版。用这种方法印出来的图画,颜色深浅浓淡,跟原画完全一样,就是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用色情况,经过勾描和分版,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雕一块版,然后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一件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由于这种分色印版类似于“饤饾”,所以明代称这种印刷方式为"饾 版"印刷,也称为彩色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方式最能保持中国画的艺术特色。清代中期以后,才称为木版水印。
与此同时,胡正言还采用一种拱花方法,即在印刷品上压印出凸起的底纹。当时还有南京的吴发祥,也用 版拱花法,印成了《萝轩变古笺谱》,印品也十分精美。
木刻水印最好的代表作品是《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前一部画集刊行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一六二七年);后一部画集刊行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这两部画集的绘、刻、印都很精致,画面色采妍丽,深浅浓淡,阴阳向背,完全保持了我国民族绘画的风格。不论草木虫鱼,人物花鸟,都栩栩如生,神韵生动,这两本画集,是我国版画史上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