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航海水罗盘
根据古书记载,最晚在北宋时候,我国已经在海船上应用指南针了。
我国的海上交通,很早就已经开始了。二千二百年前,秦始皇为了寻找仙药,就曾派人乘着大船大规模地航海了。秦汉以后我国的航海事业逐渐发达起来。晋朝时候,有个有名的和尚法显,曾经走海路到过印度,还写过一本《佛国记》。根据《佛国记》的记载,那时候一只海船大约可以乘坐二百人。到了唐代,海船有的长达二十丈,可以乘坐六七百人,可见规模之大。当时,中国海船的活动范围,东起广州,西至波斯湾,是南洋各国之间海上运输的重要力量。
在指南针发明以前,在大海里航行是非常困难的。白茫茫的一片大海,天连水,水连天,很难找到什目标。白天可以看太阳出没来辨别航行的方向;晚间可以看北极星。阴天下雨时假如航错了方向则很危险。指南的针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
北宋时候有个朱或,在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写了一部《萍洲可谈》,书中讲到,当时海船上的人为了辨认地理方向,晚上看星辰,白天看太阳,阴天落雨就看指南针。
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还有一个许兢,他出使到高丽去,回国以后写了一本《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里面也有这样一段记载:船行过蓬菜山以后,水深碧色,象玻璃一样,浪势更大了……,这天晚上,洋中不能停船,开船的人看着星辰前进。如果遇到天阴,那就只能用指南浮针来辨认南北了。
到了南宋,根据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当时航海的人已经用“针盘”航行。这就说明当时指南针和罗盘已经结合在一道了。
这种罗盘,有用木做的,也有用铜做的,盘的周围就刻上东南西北等方位。人们只要把指南针所指的方向,和盘上所刻的正南方位对准,就可以很方便地辨别航行的方向了。
明代的铜制罗盘
明朝著名的郑和七次下“西洋”时,郑和领导的船队,共有二万七千多人,乘坐大船六十多艘,这些大船称为“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丈,阔十八丈,是当时海上最大的船只。这些船上就有罗盘针和航海图,还有专门测定方位的技术人员。
这支船队到过印度支那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许多地方,最远到过非洲东岸,前后经过三十多个国家。在这样多次大规模的远航中,罗盘针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我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而且是最早把指南针用在航海事业上的国家。这件事在人类文化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海船从此有了眼睛,人们在海上航行,再也不怕迷失方向,航海事业就更加发达了,这当然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有了指南针,人们在航行中慢慢地摸出条条航路。元明两代,我国很多书记载着到海外各国去的航路。这些航路,因为是依靠指南针得来的,所以当时称为“针路”。
早在北宋时候,我国的海船就往来在南海上和印度洋上。我国的海船一直开到阿拉伯,和阿拉伯人做意,阿拉伯人到我国来的也很多,而且大多是乘中国船来的。他们看到中国船都用指南针,也学会了制造指南针的方法,把这个方法传到了欧洲。到了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阿拉伯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也开始用指南针来航海。
指南针传到欧洲以后,对于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欧洲各国航海家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美洲大陆,完成了环绕地球的航行,他们用来辨别方向的法宝就是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