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剧院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东北文协平剧工作团,后几经演变,1954年改为辽宁京剧团。1959年与沈阳市京剧团等合并,正式建立沈阳京剧院。2006年1月被评为全国重点京剧院团。
剧院武戏实力雄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唐(韵笙)派艺术在全国独树一帜,被誉为“南麒北马关外唐”,2006年唐派艺术被国家、省、市政府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剧院人才济济,拥有唐韵笙、秦友梅、黄云鹏、周仲博、焦麟昆;汤晓梅、王丽芳、汪玉麟;王斌、汪庆元等历代代表人物,并造就和引进了许多优秀青年艺术人才。他们有的文武兼备,有的独具风格,多次在全国或省级赛事中夺取重要奖项;其中,被誉为“程派标准传人”的迟小秋,荣获“文华奖”、“梅花奖”。被东南亚观众称为“武旦皇后”的李静文,荣获“梅花奖”、87年全国京剧电视大奖赛优秀表演奖、武旦组第一名;常东获“梅花奖”、2001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武生组第一名、全国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张宏伟两度获省戏剧“玫瑰奖”。
该院是最早实行戏改的团体之一,创编或移植了《美人计》、《雁荡山》、《海瑞背纤》、《詹天佑》、《红石钟声》、《插旗》、《儿女传奇》、《康熙大帝》、《梁祝》、《胡茄》、《乌纱记》、《美狐》、《后金春秋》、《煎石记》等三十余出剧目,其中,有的获得全国重要奖项或省金奖,有的在省内外影响深远。毛泽东主席曾观看该院编演的《美人计》并提出修改意见。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雁荡山》荣获最高奖,周恩来总理说:“《雁荡山》为京剧武戏开辟了一条道路。”该院还多次应邀进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演出。20世纪50年代曾赴欧洲十几个国家三十多个城市访演。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先后赴新、荷、法、意、西、韩、美、加、日等国并多次赴港澳演出,均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
近几年来,剧院加快了建设与发展的步伐,兴建了标准的梨园剧场、创办了附属艺校、添置了三台演出用车,正将扩建1500平方米排练设施,上级每年投入500万元扶持剧院的发展,沈阳京剧院将充分发挥国家重点院团的示范作用。
中国 沈阳京剧院(办公)地址:沈阳市于洪区鸭绿江街10号(沈阳长客总站以北1000米)邮编:11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