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脸谱》一书的封面和内容页
书内插图:左为曹操,右为潘洪,脸谱类别:整脸(傅学斌绘制)
今年8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傅学斌先生编著的《京剧脸谱》一书,该书可算得是关于京剧脸谱的入门性读物,文字部分介绍的是脸谱的最基本的知识,图例部分则按照脸谱的分类用形象的脸谱来作说明,并于其中穿插了几位京剧前辈大家对脸谱的论述。关于这本书,1对作者作了一个简单的采访。交谈中可以看出,由于一些疏忽,作者对已经出版的书留有遗憾;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现今戏曲脸谱艺术后继乏人的忧虑情绪。
1:这本《京剧脸谱》概说部分,介绍了脸谱定义、价值、实用范围、色彩象征、谱式类型和发展颠峰;插图部分选绘了86幅净、丑不同类别的脸谱图例,既没序,也没跋和后记,这是为什么呢?刻意为之?
其实这本书印成这样纯属巧合,这还要感谢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高为和整体设计刁子勇两位同志,本书全靠他们的精心策划,才把我那数量不多的文稿、插图设计成现在图文并茂的一本京剧脸谱普及读物,有幸加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戏曲系列丛书行列,与《京剧行头》、《禁戏》、《丑角》等书并列。
说到序言,最初我曾建议出版社是否由他们出面请人作序,至于跋,我也约过一位同道朋友执笔,后因故未能如期完稿。书稿寄出后,我正等候出版社修改书稿的回音时,书已发稿付印了。如今出现的纰漏和不足,可以说都是我的粗心延误造成的。写跋没有落实,是我说了空话;因为没有写后记,也失去了向辅助我玉成此书的各位师友致谢的机会,尤其是本书节录了周华斌老师的为《脸谱勾奇》写的一段序言,署名竟然少了一个字,为此我要向提携过自己的恩师道歉。
1:近些年来,关于介绍京剧常识的丛书、辞典,无论北京还是各地方都有出版,您这本著作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提到著作实不敢当,书的封面上虽然印了一个“著”字,那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为这套系列丛书定的统一规格,我之于本书的工作,顶多落个编字,若说和其它京剧常识类辞书有什么不同,可以说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其一:本书专题介绍京剧脸谱,不涉及京剧艺术的其它方面;其二:笔者除编纂文稿之外,还亲自动笔画的图例;其三:本人自1961年调入梅兰芳京剧团后即开始收集、整理脸谱,曾拜翁偶虹为师,私淑刘曾复教授,受两位前辈的教诲点拨很深,因此本书大量引用了他们对脸谱的论述以及画作,如有《翁偶虹戏曲论文集》、《京剧脸谱图说》、《京剧脸谱大观》、《京剧脸谱梦华》、《京剧脸谱艺概》等。我认为这种面对大众的普及读物,越是人所共知的内容,就越不能遗漏,关于这些内容许多前辈都有详尽论述,我这本《京剧脸谱》中引用他们的论述是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的一种文化传承。
1:您在本书的《脸谱的发展颠峰》一文中,为什么要强调收集脸谱四十多年,非常有必要把舞台名家脸谱介绍给广大关注脸谱艺术的读者吗?
因为我收集、摹画脸谱虽然经历了四十多年,但起步之初很长时间都是在摸索,目标停留于收藏,之后又凭兴趣猎奇,以觅得古怪罕见的谱式而得意。让我初步领略舞台名角脸谱美妙的,还是1987年所见到的一批刘曾复教授手绘脸谱的照片。例如细看那些绿色碎脸,其中不同剧中人物白眉子的起笔处和黑眼窝上眼角的勾法变化多端无一雷同。读过《京剧脸谱图说》后才明白,他能绘好舞台脸谱首先是真正了解演员们的笔意,刘老不仅熟悉钱金福、杨小楼、王长林和侯喜瑞等众多名角的脸谱路数,还曾听他们亲口讲解过笔法要诀。同时,刘老还是位医学专家,懂得人体骨骼肌肉的结构,因此他画的每个脸谱都能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所以本书插图多数都以刘曾复先生出版的图谱为蓝本,只是用白描画法,给人物添加了盔饰、髯口,以求还原舞台扮相从而加深读者印象。脸谱图例的释义则几乎照搬了刘曾复教授《京剧脸谱梦华》的内容,刘老的原文言简意赅,对那些脸谱的评价准确概括、内涵隽永、耐人寻味。
1:常听人说研究脸谱,不知道您怎样理解这研究二字,什么人才能称为脸谱研究家呢?
研究脸谱这是个大题目,我读书不多,知识有限,只能妄言一二。大家都不否认京剧脸谱是门学问,过去梨园子弟幼年失学转而拜师学戏,艺术靠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许多演员识字不多,但却成了京剧名角,如何把他们成功的艺术创作总结、整理、记录下来并形成理论,全靠那些十分内行而文化程度又相当高的学者去探索和研究。简单的说,如果你能知道李逵和张飞都勾什么脸,那么可以说你掌握了一些脸谱知识;如果你能说出不同演员勾画李逵与张飞的多种谱式,那就可以说你脸谱知识丰富;如果你还在琢磨李逵和张飞的脸谱为什么这样勾,就可以说你是在做研究工作了。至于能否冠以脸谱研究家的头衔,那就要看他的成果和贡献了。
我个人认为像齐如山、翁偶虹和刘曾复三位前辈便可称作研究家。但是由于他们的客观条件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每个人的研究成果自然也就不同。假如由我在他们三位中做个比较,齐如山不能算是内行,虽然他出版过不少戏曲理论书籍,包括《脸谱》等专著,但他从没学过戏、没唱过戏、更没画过脸谱,只此几点便远不像翁偶虹和刘曾复二位,他们都拜过师、学过戏,不仅能往在自己脸上勾脸,还都擅长绘画纸上脸谱,均是懂戏的内行。此外翁老师则自诩为学戏、唱戏、评戏、编戏、排戏和画戏的六戏斋主。而刘教授除不曾涉足编戏外,他是一位研究余(叔言)派舞台艺术的权威,并且精通京剧音韵、唱腔和把子的全能专家。若以研究内容为例,齐如山在他的《脸谱》中提到:“试把几十种脸谱画在纸上,整体观察起来,便会觉得各脸有各脸的神情和意思,不但不是胡来的、没意义的,且是极有思想、极有道理的,由像真的化妆又进一步为美术的化妆,有传神、写实、写意、图案、雕刻和金石气味。”刘曾复对舞台脸谱的研究已经提出在一出戏里各个勾脸人物的整体配合问题的观点。他在《京剧脸谱图说》中说道:“例如武旦戏《夺太仓》、《取金陵》中有常遇春、沐英、胡大海、俞通海、赤福寿等谱式。《无底洞》、《泗州城》中有孙悟空、杨戬、巨灵神、猫神、青龙、白虎、丧门、吊客、伽蓝神、王灵官、赵玄坛等谱式,这些脸谱的配合丰富了舞台美术色彩,增加了表演效果,不可忽视配演角色脸谱的作用。”相比之下不难看出上述二位对脸谱研究层面挖掘的程度不同。
作者介绍:
傅学斌1937年出生于梨园世家,是一位高级舞台美术设计师。他于1961年开始在梅兰芳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那时起就开始收集、整理、研究脸谱,拜翁偶虹为师,求教于刘曾复先生。1993年被北京市艺术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79年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闹天宫》画册,2000年在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了《脸谱勾奇》画册。(郗新蕊)
书内插图:左为钟无盐,为旦行脸谱;右为蒋干,为丑行脸谱(傅学斌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