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唱戏的演员称为“票友”,“票房”就是票友的同人组织。清代在北京,凡是谈起票房,没有人不知道大名鼎鼎的翠峰庵票房的。
翠峰庵票房座落在北京西直门内盘儿胡同,是同治年间由清朝皇室后裔载雁宾创办起来的。
载公是个风雅之士,喜欢结交朋友。京城一些好事的人就把他比作春秋战国时期豪爽慷慨、广交天下好汉的孟尝君,戏称他为“小孟尝”。载公是遗腹子,母亲和家族的长辈都很疼爱他。他幼年就酷爱皮黄,一听到锣鼓声就往外跑,书也不读,礼仪也不学,几乎失学,但是长辈们不忍心严厉斥责他,只好由他去。
这样宽松的环境,使他学了很多戏,也有机会经常粉墨登场串演,并结交了许多著名艺人和业余时间唱戏的票友。他家就住在西直门内的盘儿胡同,翠峰庵是个尼姑庵,本来是他家的家庙,请了一个老尼姑司香火。僻静宽敞,而且有许多空房子。于是,载公就纠集了一帮子戏迷票友在这里唱戏、切磋技艺,设立了票房。
因为载公地位高,是王室成员,家里唱戏的条件好,票友们都喜欢集中到他这里,喝茶吃酒,听戏唱戏,切磋演技,讨论戏情戏理。这个安静的翠峰庵就被弄得每天胡琴声声、锣鼓喧阗,这边的唱《群英会》,那里在学《八大锤》,热闹非凡。翠峰庵票房人数众多,大部分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少是能书善画的文人墨客。因此对剧情、人物、戏词、音韵、唱腔的推敲和研究,往往要超过一般的艺人,几乎就是一个京剧艺术的研究团体,因此越办越兴旺。
到了光绪年间,这个翠峰庵票房发展到了一个极盛时期,尽管主持人也换了好几茬,但加入的票友越来越多,人才济济,各行角色齐全,具优秀资格的就有八十多人。票房每月逢三、六、九登台串戏,观众争先恐后来观看,甚至买门票,票价和北京前门外戏园相同。一些著名演员听说这件事,也悄悄地买了票混在里面看戏,想弄明白这个业余演出到底是个什么水平。结果是“每为夺气”,再也不能因为自己是专业演员而傲气了。可见他们演技的高超,甚至不亚于一些名演员。
而且,这个翠峰庵票房曾涌现过许多“名票”,如刘鸿声、金秀山、德珺如、汪笑侬、郝寿臣等等,后来他们都下海成了京剧的著名演员,成为一时场上的台柱人物。
光绪年间,北京城里的票房还有许多,著名的如关帝庙票房、松筠庵票房、南月牙票房、遥吟俯唱等,上海则有盛世元音、雅歌集、市隐轩等,这些票房的活动对京剧艺术的发展,曾经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