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京剧文化:》同光名伶十三绝——京剧艺术的奠基(图)-专业知识

同光名伶十三绝——京剧艺术的奠基(图)-专业知识


京剧 戏曲 京剧知识 同光十三绝同光名伶十三绝——京剧艺术的奠基(图)专业知识

同光十三绝

    图片说明:姓名及在所演戏中扮演的角色

    后排左起:                    前排左起:

郝兰田(《行路》康氏)        张胜奎(《一捧雪》莫成)

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    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

余紫云(《彩楼配》王宝钏)    程长庚(《群英会》鲁肃)

徐小香(《群英会》周瑜)      时小福(《采桑》罗敷)

杨鸣玉(《思志成》闵天亮)    卢胜奎(《空城计》诸葛亮)

朱莲芬(《琴桃》陈妙常)      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

杨月楼(《探母》杨延辉)

其中老生4人: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

    武生1人:谭鑫培

    小生1人:徐小香

    旦角4人: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

    老旦1人:郝兰田

    丑角2人:刘赶三、杨鸣玉

郝兰田(1832~1872)祖籍安徽,为"通天教主"王瑶卿之外祖父。原系徽戏演员,初习青衣,后工老生,以《借东风》而闻名。清道光、咸丰年间来京,因与程长庚同乡,遂入三庆班。初演《天水关》之孔明,颇受赞誉。于连台本戏《三国志》剧中,与卢胜奎分饰孔明。因当时老旦唱腔平淡,表演呆板,不被重视,故缺少老旦演员,郝氏便自改老旦,吸取各家老旦之长,并把老生唱法糅进旦角唱腔,创出风格独具的老旦新腔,提高了老旦行当的地位。凡老旦应工之戏,无一不会,尤以《钓金龟》、《行路哭灵》、《滑油山》、《目莲救母》、《游六殿》、《徐母骂曹》、《遇后·龙袍》等最为拿手。与张二奎、梅巧玲演《四郎探母》饰佘太君,为时小福配演《探寒窑》王夫人等,相得益彰,享誉一时。其唱高亢有力,苍老深沉。念白犹如老妇一般。与谭志道均为京剧老旦的奠基者。后学者谢宝云、龚云甫等,以龚氏最为出色。

梅巧玲江苏泰州人。梅巧玲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扮相雍容端丽,表演细腻逼真,念白文雅脱俗,京昆俱佳。在京剧早期,青衣、花旦界限很严,但梅巧玲戏路很宽,花旦戏外,兼工青衣和昆旦,实为余紫云、王瑶卿、梅兰芳等创花衫行当打下基础。三十几岁即掌管四喜班。他一反苛待艺徒和梨园同业恶习,厚待四喜班贫苦同业,在四喜班遇到困难时,梅巧玲尽出自己私蓄,以维持班内同业生活,其重信义,讲情意,深为人们所重。梅巧玲常演剧目,昆曲有《百花赠剑》、《刺虎》、《思凡》、《折柳》、《小宴》、《絮阁》等。京剧有《盘丝洞》、《闺房乐》、《梅玉配》、《浣花溪》、《虹霓关》、《胭脂虎》、《玉玲珑》、《彩楼配》、《龙女牧羊》、《乘龙会》、《五彩舆》、《德政坊》等。最拿手的是旗装戏,如《四郎探母》、《雁门关》等。梅巧玲去世甚早,年仅41岁。长子雨田,京剧琴师,;次子竹芬,乳名二锁,工旦,二十岁即早逝。竹芬之子即梅兰芳。梅巧玲弟子甚众,最著名者为余紫云。

余紫云余紫云(1855—1899),名金梁,谱名科荣,字砚芬,湖北罗田人。是著名老生余三胜之子。紫云幼从师梅巧玲习花旦、昆旦,并私淑胡喜禄的青衣路数。他不仅基本功扎实,技艺精湛,而且能戏多、戏路宽,文武昆乱不当。

他的花旦戏《打面缸》、《虹霓关》、《梅龙镇》等,青衣戏《祭江》、《探寒窑》、《宇宙锋》、《玉堂春》等均极出色,与当时之时小福称一时之瑜亮。他演二本《虹霓关》之丫环,在“献盘”一场,托盘疾走圆场,犹如杨柳春风,婆娑生姿,极优美。据《梨园旧话》载他“嗓音柔脆、玉润珠圆,其唱工固臻妙境,至不专属青衫之剧,如《戏凤》之李凤姐,《虹霓关》之丫环,姿态横生,惟妙惟肖”。更为重要的是余紫云继承了乃师梅巧玲揉花衫、青衣于一炉的优良创造,对京剧旦角表演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据《京剧二百年之历史》载:“时小福之青衣以典雅胜,田桐秋之花旦以流利著,然紫云兼此二人之长,实为今日王瑶卿、梅兰芳之先驱者”。余紫云兼工琵琶,演《出塞》一剧时,自弹自唱,琵琶铿锵,珠喉婉转,清晰动人,世人称为一绝。

余紫云三子余叔岩,工文武老生,世称余派。

徐小香京剧小生。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小名阿大;寓所名“闻德堂”,位于宣南小安澜营,后改“岫云堂”,遂有“岫云主人”之称,小香为其艺名,有时亦写为“小湘”。祖籍江苏常州,生于苏州吴县。

幼随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爱小生艺术,私淑曹眉仙。其父故后,投“吟秀堂”潘氏门下习艺,满师后初搭四喜班,后入三庆班。能戏甚多,昆乱不挡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丽,故不演“穷生”。

擅演《拾画·叫画》、《惊梦》、《乔醋》、《奇双会》、《举鼎观画》、《玉堂春》、《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起布问探》、《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监酒令》、《孝感天》、《借赵云》、《镇潭州》、《取南郡》等,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合作演出连台本戏《三国志》,所饰周瑜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誉。

他的演唱,在小生唱腔基础上,吸收融汇老生和青衣的唱腔旋律加以变化,强化了小生“刚音”的唱法,并运用到小生的念白中去。克服了原先小生唱、念过于柔媚的缺点,突出了人物的阳刚之气。水袖、翎子、步法及靠把功架都有独到之处。王楞仙等均受其教益。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卖掉房产,南返苏州颐养天年。据曹心泉、王瑶卿等撰《徐小香专记》文载,徐氏故于民国初年(亦有说卒于1882年或1902年)。其弟徐金儿,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云,工昆旦与花衫。小香弟子颇多,以程继仙最为神似。

杨鸣玉,京剧早期丑角演员,生于1815年,卒年不详,祖籍江苏扬州,因排行第三,固人称杨三。自幼入苏州科班学昆生后改昆丑。奠定扎实的文武戏的功底。道光年进京后搭四喜班,武戏能演《盗甲》、《问探》等,文戏能演《借靴》、《测字访鼠》、《风筝误》等。与朱莲芬合演《活捉三郎》,表演生动,功夫非凡,被称为双绝。由于其艺术高超,名声远播,在他病故后有“杨三一死无昆丑”的说法,足见一斑。

朱莲芬原名延禧,字水芝,号福寿,寓所名"紫阳堂",位于宣南樱桃斜街。祖籍江苏元和,清道光十六年农历丙申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为"景春堂"朱福喜胞弟。幼学昆旦兼习皮黄,尤精昆曲。同治年间入四喜班,名重一时。擅演《思凡》、《琴挑》、《寻梦》、《寄扇》、《相梁刺梁》、《金山寺》、《三怕》、《盘秋》、《双拜月》、《双沙河》、《贪欢报》、《虹霓关》、《小放牛》、《挑帘裁衣》等。常与名丑杨鸣玉合作,与王楞仙之《奇双会》,曾享誉剧坛。且擅长书画。弟子有陈德霖等。

杨月楼名久昌,谱名久先,以字行,怀宁石牌杨家墩(今皖河乡皖河村〕人,清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列“同光十三绝”。因演《芭蕉扇》、《五花洞》、《蟠桃会》等猴戏,灵活如猴,有出入风云之概,又得外号“杨猴子”。

杨月楼于咸丰年间随父杨二喜至北京,卖艺天桥,被著名京剧老生张二奎看中,收为弟子,时年10余岁。因其嗓音宽亮,又会拳术,二奎令习老生,兼习武生。由于他勤学苦练,很快成为二奎门下出类拔萃者,与另一高徒俞菊笙称为“双璧”。同治中,至上海搭班,隶丹桂园,演《安天会》中的孙悟空,出台时翻筋斗108个,在一定尺寸内不离故步,声誉大噪,有“一般京剧非偏爱,只因贪看杨月楼”之誉。后因狎妓案顿踬离沪,至北京春台班演老生。光绪二年(1876年)复至上海开鹤鸣园,不久又回北京隶三庆班,为程长庚所青睐,以三庆班事相托。光绪五年〔1879年〕十二月,程长庚逝世,于是继任三庆班班主、精忠庙会(清末戏曲艺人的社会组织)会首。十四年入升平署,供奉内廷,兼领三庆班,井井有条,使三庆班的声誉长期不坠。

杨月楼身体魁梧,嗓音宏亮,文武兼备,能戏颇多。文戏擅《打金枝》、《四郎探母》、《取洛阳》、《五雷阵》、《牧羊圈》等,武戏除猴戏外又擅《长坂坡》、《恶虎村》、《连环套》、《吴天关》、《贾家楼》等。他在《长坂坡》中饰赵云,英姿飒爽,身在重围,与魏将十战十决,挥戈酣战,游刃有余,观者无不目眩神摇。只是他对此剧十分珍惜,每年只演一次,要到腊月封箱前二、三日才演。

杨月楼离家20余年后,约于光绪八年〔1882年〕回石牌杨家墩探亲拜祖,路过安庆,应“同庆堂”伶友邀请登台献艺,扮《辕门斩子》中杨延昭、《闹天宫》中孙悟空,演技之精湛,轰动宜城。

杨月楼之子杨小楼(1878~1938),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与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京剧三大代表人物”,现台湾和海外京剧人士仍尊称他为“国剧大师”。

张胜奎男,京剧老生。又名张奎官,北京人。

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余三胜之法,嗓音虽不冲,但唱腔流利曲折。精于说白、做工。其念颇带情感,做派神态逼真,擅演忠臣义士一类“衰派老生”角色。如《跑城》之徐策、《四进士》之宋士杰、《清风亭》之张元秀。亦能演丑角戏,所演《渭水河》之武吉,为人所称道。

刘赶三,在清末京剧丑行演员中,首屈一指的要数刘赶三。清朝画家沈蓉圃所作“同光十三绝”的画像中,将刘赶三在《探亲家》中扮演乡下老妈妈的形象列人其中,与程长庚、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郝兰田等各行当中最优秀的演员并列,可见当时对他的推崇。 刘赶三(1816--1894),名宝山,字韵卿,天津人。他从小读书很用功,不到20岁,已颇有才学和名气。但屡考不中,乃由业余爱好京剧“下海”成为专业演员,先学老生,后改丑行。他因同时在三个戏班赶场演出,被叫做“刘赶三”。他的嗓音清亮,念白脆爽,做表传神,同时又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根据剧情自编唱词唱腔,改变以往丑行“重念不重唱”的状况。他不仅擅演《连升店》、《请医》、《法门寺》、《十八扯》、《拾黄金》 等老戏,尤其对一些“丑婆”戏演得最拿手,如《探亲家》的乡下妈妈,演来冠绝一时。他演此剧时骑真驴上台,这匹驴全身漆黑而四蹄皆白,取名“墨玉”,刘赶三平时对之进行精心训练,上台时墨玉不惊不惧,听从指挥,切合剧情,使观众大为惊奇,每演此剧,必往观看,刘赶三因此声名大振。甚至等级森严的皇宫也破例允许他 牵驴进宫。据说刘赶三死后第二天,这匹驴也死了。

其实,刘赶三并非仅因骑驴上台而炫奇取胜。他之所以名重京师,主要在于他不畏强暴,雄辩多才,常常在演出中,利用丑行演员可以当场抓限、插科打诨的职业特点,借题发挥,指斥权贵、针砭时弊,尖刻异常。尽管因 此而多次遭到权贵的嫉恨和迫害,但他始终不改。据说慈 禧太后看戏时总是坐于堂中,光绪皇帝则侍立一旁,犹如 仆人一般,刘赶三对此甚为不平。一次演《十八扯》时, 他扮演其中的孔怀,一会儿装大臣,一会儿装皇帝,于是加进一段念白:"别看我是假皇帝,还能有个座位,那真皇帝天天侍立,何曾得坐呢?"慈禧为掩众人口,从此允 许光绪坐着看戏。

再如一次刘赴三在一个官宦之家演《请医》,他扮演庸医刘高手,请他看病的人对他说:“先生,这可到了,留点神儿,别让狗咬了。”刘起三指着台下的座客说:“这门儿里头,我早知道,是没有狗的,不过有的都是走狗!”台下满座为之变色,又不便发作,无可奈何。传说同治皇帝因花天酒地、生活荒淫患梅毒而死,为了掩其丑闻,对外说是得天花病而死。刘赶三在演《请医》时,即兴打浑,加以讽刺说:“东华门我是不去的,因为那门儿里头,有个阔哥儿,新近害了病,找我去治,他害的是梅毒,我还当是天花呢,一剂药下去就死啦!我要再进东华门,被人家瞧见,那还有小命儿吗?”闻者听了吓得伸出舌头缩不回去,甚至有人把他当成疯子。

类似的轶闻流传甚多,说明刘赶三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丑角演员随戏寓讽、执艺以谏的胆识、才干和本领。当代戏曲专家任二北先生对刘赶三作了极高的评价:“一身是胆, 铁骨钢肠,从不知权势为何物。方其于技艺中大张挞伐时,短兵一挥,广座皆无!其技敏绝,其勇空前,为优谏 拓出‘大无畏胆’与‘大无人境’。”


    程长庚京剧老生老三鼎甲

时小福(1836 1900)名庆,字琴香,江苏吴县人。幼至北京,是四喜班的著名青衣演员。曾为清朝“内廷供奉”。继梅巧玲任四喜班班主,兼“精忠庙”会首。

他昆乱皆精,唱工极佳。时小福嗓音高亢嘹亮,略欠圆润,他的唱腔是私淑于胡喜禄,吐字发音真切,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时人称四喜班中有二绝,一是时小福的《三娘教子》,另一是孙菊仙的《御碑亭》。时小福善演悲剧,也善于用水袖的功夫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心情。他以演青衣唱工戏为主,很少演花旦戏。他晚年兼演小生。

他的拿手戏,昆乱不挡,代表作有《阳关折柳》、《小宴》、《彩楼配》、《三娘教子》、《桑园会》、《二进宫》、《汾河湾》、《武家坡》、《探寒窑》、《祭塔》、《南天门》等;他并能兼演小声,反串小生戏有《孝感天》中的共叔段,《雁门关》中的杨八郎等。他肯与传艺,弟子颇多,均以“仙”字排名,其中梅兰芳的开蒙老师吴菱仙,就是他的得意弟子。

卢胜奎(1822 1889),号卢台子,原籍江西。他是“以仕而伶”,有文学根底,善作脚本。三国戏由《马跳檀溪》至《取南郡》共四十折,就是出于他的手笔。《失街亭》、《八大锤》二剧也是经他编演流传至今的。卢胜奎搭“三庆班”尊程长庚为师长。凡程长庚不演的戏就由卢胜奎来演。如《空城记》、薛平贵的“薛八出”(《花园赠金》至《回龙鸽》),衰派戏、带扑跌的老生戏及白髯口戏等程长庚都让卢胜奎来演。谭鑫培在“三庆班”演须生时多是给卢胜奎配戏,谭的做工神情、身段,有许多都是摹仿卢或是在卢的基础上革新。其清沈蓉圃的“同光十三绝”画像中,也列卢胜奎为“绝”者之一。 卢胜奎的拿手戏有《盗宗卷》、《打棍出箱》、《开山府》、《舌战群儒》、《安居平五路》等。

谭鑫培京剧老生小三鼎甲

   

点击搜索与:京剧 戏曲 京剧知识 同光十三绝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