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是李瑞环同志创意策划的。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这项浩繁的文化工程从1985年提出、研究、试录,1994年7月开始成批录制,到2002年8月完成任务,历经了17个年头,先后有40多个单位、2万多人次参与其中,共录制京剧355部,制作光盘总计582张,时间总长度达500多个小时。此外,还录制了中国评剧音配像22部,北方鼓曲名家曲目音配像124目。京剧音配像的剧目大部分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京剧舞台上的艺术珍品,有的还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涉及京剧各个行当、各个流派,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剧黄金时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千锤百炼,创作表演了一批艺术精品;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京剧舞台空前繁荣,人才辈出,流派纷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洗劫,造成了京剧演员断档、剧目断档、观众断档的局面。过去老艺术家的演出很少留下影像,但却保存了不少录音。音配像就是选择著名京剧老艺术家当年演唱录音,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中的优秀中青年演员(有些是目前健在的老艺术家本人),在熟悉这些演出的老艺术家具体指导帮助下进行配像,力求达到和近似当年的演出形象。其目的是抢救濒临失传的京剧经典剧作,为观众提供声像并茂、品位较高的京剧剧目,为京剧的教学与研究,提供教材与范本,使京剧艺术得以保存下来,世代留传。这是我国京剧史上规模宏大、风格多样、流派各异、高新技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一个浩繁工程,是一种音与像美的结合,是为继承京剧艺术而诞生的一种艺术创作新形式,是前所未有的一大创造、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项盛举。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早在担任天津市市长时就提出过用音配像的办法。1994年又委托(如今已故)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操办此事。李瑞环同志明确其要求和做法是:一、要把历代名家的演出录音,凡能收集到的全部录像;二、先易后难,重在抢救,尽早和观众见面;三、讲合作,讲奉献,一切为了京剧艺术的流传和振兴。在音配像过程中,李瑞环同志亲自关注并提出具体指示,多次对音配像工作给予了巨大支持。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负责承办录制工作。
京剧音配像的工作程序是,首先选择京剧老艺术家最佳的录音版本,聘请高级录音专家在老艺术家或其弟子、后人的参与下,进行录音编辑、整理。然后选择适当的配像演员,从表演风格、演唱技巧、形体特征、动作节奏乃至心理创作状态,进行认真的学习,反复的排练,按照录音对口型配像,力求最大限度地展示和接近各位老艺术家的流派特色,以体现他(她)们的唱腔美、形体美、语言美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最后,经过电视导演的前期、后期精心制作,成为音配像成品,播出和出版发行。
谢国祥
1993年7月,谢国祥在离开市委宣传部现岗之后,以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的身份,在李瑞环同志的直接指导下,做了继承、发展民族戏曲的“音配像”工作,由他担任策划兼制片人,为振兴京剧事业做出了贡献。2001年10月9日,谢国祥同志积劳成疾,猝然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