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早期的著名旦角有:梅巧玲、时小福、胡喜禄、余紫云、田际云、田桂凤等。
梅巧玲(1842-1882)
江苏泰州人。梅巧玲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扮相雍容端丽,表演细腻逼真,念白文雅脱俗,京昆俱佳。在京剧早期,青衣、花旦界限很严,但梅巧玲戏路很宽,花旦戏外,兼工青衣和昆旦,实为余紫云、王瑶卿、梅兰芳等创花衫行当打下基础。三十几岁即掌管四喜班。他一反苛待艺徒和梨园同业恶习,厚待四喜班贫苦同业,在四喜班遇到困难时,梅巧玲尽出自己私蓄,以维持班内同业生活,其重信义,讲情意,深为人们所重。梅巧玲常演剧目,昆曲有《百花赠剑》、《刺虎》、《思凡》、《折柳》、《小宴》、《絮阁》等。京剧有《盘丝洞》、《闺房乐》、《梅玉配》、《浣花溪》、《虹霓关》、《胭脂虎》、《玉玲珑》、《彩楼配》、《龙女牧羊》、《乘龙会》、《五彩舆》、《德政坊》等。最拿手的是旗装戏,如《四郎探母》、《雁门关》等。梅巧玲去世甚早,年仅41岁。长子雨田,京剧琴师,;次子竹芬,乳名二锁,工旦,二十岁即早逝。竹芬之子即梅兰芳。梅巧玲弟子甚众,最著名者为余紫云。
江苏吴县人。私淑胡喜禄。四喜班主演之一。1886年被选为清宫教习。时小福嗓音高亢嘹亮,略欠圆润,吐字发音真切,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时人称四喜班中有二绝,一是时小福的《三娘教子》,另一是孙菊仙的《御碑亭》。时小福代表作有《阳关折柳》、《小宴》、《彩楼配》、《三娘教子》、《桑园会》、《二进宫》、《汾河湾》、《武家坡》、《探寒窑》、《祭塔》、《南天门》等;他并能兼演小声,反串小生戏有《孝感天》中的共叔段,《雁门关》中的杨八郎等。弟子颇多,均以仙字为序名,如吴菱仙《梅兰芳之蒙师》、江顺山(江世玉之父)、王怡贤(王琴侬之父)等。子时慧宝,工老生,宗孙(菊贤)牌。
胡喜禄
扬州人。是与程长庾、余三胜统一时代的著名旦角演员。他的唱腔工整熨贴,并喜创新腔,当时的旦角,多用徽音唱法,以致有时听不清字,而胡喜禄则以鄂音为主,虽不如王瑶卿那样使人完全听得清字音,却也是很难得的改革。如《玉堂春》的新腔,大部分是他创造的。他在《五花洞》里创造的"十三咳"唱腔至今还保留着,并为后人运用到《大登殿》、《铁弓缘》等戏中。他本工青衣,但实文武兼擅。他重做工,表演细腻。还擅长武戏打出手,并能抛接枪的短瞬之间飞手绢,这是他把传统戏曲的帕舞柔和在武打之中,别具一格的创造。
湖北罗田人。系著名老生余三胜之子。紫云幼时梅巧玲习花旦、昆旦,并私淑胡喜禄的青衣路数。他不仅基本功扎实,技艺精湛,而且能戏多、戏路宽,文武昆乱不当。他的花旦戏《打面缸》、《虹霓关》、《梅龙镇》等,青衣戏《祭江》、《探寒窑》、《宇宙锋》、《玉堂春》等均极出色,与当时之时小福称一时之瑜亮。他演二本《虹霓关》之丫环,在"献盘"一场,托盘疾走圆场,犹如杨柳春风,婆娑生姿,极优美。据《梨园旧话》载他"嗓音柔脆、玉润珠圆,其唱工固臻妙境,至不专属青衫之剧,如《戏凤》之李凤姐,《虹霓关》之丫环,姿态横生,惟妙惟肖"。更为重要的是余紫云继承了乃师梅巧玲揉花衫、青衣于一炉的优良创造,对京剧旦角表演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据《京剧二百年之历史》载:"时小福之青衣以典雅胜,田桐秋之花旦以流利著,然紫云兼此二人之长,实为今日王瑶卿、梅兰芳之先驱者。"紫云兼工琵琶,演《出塞》一剧时,自弹自唱,琵琶铿锵,珠喉婉转,清晰动人,世人称为一绝。紫云三子叔岩,工文武老生,世称余派。
田际云
原名瑞霖,艺名想九霄(亦作响九霄),河北高阳人。田际云10岁入涿县双顺科班学河北梆子花旦;12岁随双顺班主赵某入京深造,学习京剧。18岁时以演《春秋配》、《蝴蝶杯》等剧誉满北京、上海。20岁组玉成班,创皮黄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即"两下锅")方式。玉成班以编演新剧著称,田自排之《佛门点元》、《错中错》、《斗牛宫》等剧,风行一时。1900年田际云任梨园工会会首,致力于戏曲改革,发起组织"正乐育化会",创办了第一个女伶科班"崇雅设",对于提高演员的社会地位,改革戏班的陋俗旧规,做了大量工作。子田雨农,工武生。
田桂凤
字桐秋,北京人。田桂风扮相以清丽胜,俊美俏丽,神采飞扬,技艺超群。据当时人赞誉:"田桂风自同治以至光绪初,其大名鼎鼎,实在汪桂芬、谭鑫培之上,至田桂凤之前,无由以花旦演大轴者,然彼以《关王庙》、《送灰面》等戏演于谭后,而观者无去者,可知其叫座能力。"又称:"自田桂凤出,而花旦几与须生为敌体,桂凤姿容秀媚,做工细腻熨贴,尤能动人,常与谭鑫培演《乌龙院》、《翠屏山》等剧,当时称双绝。"田桂风口白流利,喜寓讥讽。最得意之剧目为《鸿鸾禧》、《拾玉镯》、《乌龙院》等。他的学生主要有小翠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