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中陈德霖(中)饰萧太后,王楞仙(左)饰杨廷顺,钱金福(右)饰韩昌
陈德霖,同治元年生人,清末民初青衣泰斗,其主要特色在于继承老派青衣演唱的传统,偏于阳刚一路,而在唱法上较前人略有变化,是近代青衣重要流派,世称"陈派"。人称“老夫子”。初在四喜班,后入三庆班学戏。成名后倒仓极苦,经多年苦练,至光绪八、九年时,嗓音更胜从前,至老不衰。嗓音刚劲嘹亮,脑后音纯正,唱法属阳刚一路,满宫满调,年逾六旬时仍娇脆如少女,调门也丝毫不降,还是标准的正工调,直到1930年7月13日为弟子黄桂秋助演《大登殿》之代战公主偶感伤寒于7月27日病故,在嗓音艺术青春之长久方面,比后来的各旦角流派创始人更胜一筹。
陈德霖上承时小福,基本遵循传统唱法,如"八大腔"在慢板中的运用,兼取胡喜禄所设计的新腔,使唱腔刚中有柔,改变了旧式直腔直调的唱法。又首创在唱腔收尾使用甩发腔收音,峭拔有利,成为后来青衣常用的唱法之一。陈德霖嗓音高亢激越,圆润清脆,直至晚年仍保持着优美的音色和充沛的气力。他吐字讲究,发音准确,因幼时曾习昆旦和京剧武旦,身段、武功都很熟练。做工严谨端庄,扮相雍容华贵的妇女形象能合乎身份。生平不尚花梢,擅演剧目多位唱工和唱、做繁重的戏,如《祭江》、《祭塔》、《孝义节》、《落花园》、《长坂坡》、《三击掌》、《探寒窑》、《武家坡》、《三娘教子》、《六月雪》、《南天门》等,其中《四郎探母》、《雁门关》中的萧太后则得梅巧玲的真传,有出色的表演。其昆剧如《琴挑》、《出塞》等亦负盛名,成为京剧演员以昆剧为基本功的示范人物。中年以后,整理演出了一些冷门剧目,如《芦花河》、《武昭关》、《贺后骂殿》等,不仅丰富了舞台演出,也为后来的旦行开拓了戏路。一生辅佐俞菊笙、谭鑫培、孙菊仙、刘鸿升、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高庆奎等名家,所演各种角色均精彩生色,成为他们的得力助手。陈德霖收徒甚众,梅兰芳、尚小云、姜妙香、韩世昌、姚玉芙、王蕙芳、王琴侬、王桂秋等都曾得其亲传,王瑶卿、荀慧生、欧阳予倩等亦多向陈请益。传人众多,梅兰芳、尚小云、韩世昌(昆旦)等均自成一家。黄桂秋拜陈最晚,成名于南方,嗓音甜美宽柔,在陈派唱腔的基础上强调用湖广韵行腔吐字,几乎每个音符都很清楚的唱出来,而收放处则尽量少用强力是其主要特色。时人亦称"黄派"。纯陈派唱法今已不传,仅有少量唱片传世。
陈一生为人正派,爱惜羽毛,收徒极慎,仅王琴侬、黄桂秋等数人,而对问艺者却不保守,王瑶卿、姜妙香、王蕙芳、王琴侬、梅兰芳、姚玉芙等均得其指教,有陈氏六大弟子之称。
陈的唱法严整规矩,好比正楷,其他流派多是受他的影响并加以变化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陈的发声方法做些了解,尤其是脑后音的使用,对学好各旦角流派包括程、黄等派是有帮助的。
老夫子是个有心人,自己学过的之外,还保持扒台帘看蹭戏的优秀传统,久而久之,皮黄、昆曲能戏极多,连后来的北昆名家韩世昌也向他学过。他是先有昆曲的底子,再学皮黄的,和北昆同辈名家比虽未必更精,但在京剧演员中是名列前茅的。
尚小云先生向老夫子问过艺,但得者不多,主要是向业师孙怡云先生学的,故艺名有个“云”字。孙先生曾任内廷供奉,据传西太后曾赏他一身可能是她自己穿的红色旗蟒,孙先生颇为自豪,后传与尚先生,大家看到杨荣环先生在某次演出《探母》之萧后所穿红蟒(评戏台贴图中有),与普通行头颜色迥异者即是,该旗蟒在杨先生去世后的去向外人就不知道了。孙的唱法也是刚直一路,曲库里有他的录音,赵荣琛先生在山东戏校学艺时曾受教于孙先生。
老夫子指点的人很多,姜妙香先生得之甚多,甚至向陈学了许多小生戏(可见先生之渊博),但陈正式收的弟子有记载的只有王琴侬和黄桂秋。黄的传记中提到拜师之事,老夫子也确实器重黄先生,最后也是为捧徒弟,陪黄演《登殿》的公主而意外病故,这件事让黄先生一生都难以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