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姓氏文化:》明代嘉定侯家:清白百年,英名三世_姓氏寻根

明代嘉定侯家:清白百年,英名三世_姓氏寻根


古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和齐家摆在前面,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家风是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风格、作风,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风,如有遗传基...
古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和齐家摆在前面,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家风是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风格、作风,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风,如有遗传基因,根植于其子孙的每一个细胞;家风就是一所学校,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滋育数代人。

  历史上的嘉定侯家,家风严谨、耿直忠孝、刚正不阿。探寻明代嘉定侯家几代人的事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明末的抗清斗争中,侯家有如此的忠肝义胆和慷慨成仁的勇气与豪情。

  在闵行区诸翟镇紫堤村,有一座很特别的关帝庙,内供关帝君,但它其实是侯氏家祠。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侯家祖先侯廷用所建,后来,他的儿子侯尧封考中进士,一家人认为,这是关帝保佑的结果,便把家祠改为庙。侯尧封为庙题写的楹联是:一代文明承上谷,百年清白自弘农。

  历代侯家所有书题,皆曰“上谷”。原来,侯家先世姓杨,原籍山西上谷,宋代靖康之难时随康王南渡,初寓临安(今杭州),转徙乌泥径,再移真如,最后隐居闵行紫堤村。明初,杨家的杨文昌与侯守常为表兄弟,侯守常无子女,就认文昌之子彦升为子,杨彦升改姓成为侯彦升。侯家逐渐兴旺,侯彦升的玄孙侯尧封于明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官司至监察御史(纪检监察干部),侯尧封的儿子侯孔诏、侯孔龄,虽未中进士,但一个享岁贡、一个能诗善书。孙子侯震旸(字得一)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曾孙侯峒曾在明朝天启五年(1625)中进士,侯峒曾、侯岐曾、侯岷曾三兄弟又有“江南三凤”之称,三兄弟有六个儿子,被誉为“侯氏六俊”。侯家成为当地望族,名闻乡里。

  侯氏世家出世则为官清正,隐世则好称君子,崇尚关公正派威武之气节。

  细算下来,从1571年侯尧封考中进士到1645年侯峒曾全家共赴国难,明代的嘉定侯家可谓百年清白,三世英名。

  官越做越小的侯尧封

  侯尧封(1514-1598),字士隆,1571年考中进士时已57岁。他先后担任的官职有:刑部主事(正六品)、顺天府乡试考官、四川道御史(省级纪检检察官)、湖州广佥事(提刑按察使司--管理一省军事的长官的属官),湖南分守(省政府与各府之间的联络员)。福建参政、泉州儒学训导,福建代理布政使,福建巡抚(省一把手),福建代理布政使(省三把手)。

  从侯尧封简单的履历看,他的官位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很不顺,我们没有查到太多的资料,弄清他每次谪贬到底是什么原因。但书载,他每到一地,每任一职,查禁下属骚扰百姓、弹劾贪官;他为民着想,兴修水利,平定盗贼,大灾年劝谕救济灾民,一生拒收分外之财;所到之处,以教化为已任。因为正直清廉,才屡遭降职。在福建、湖北襄阳,他的名字上了名宦祠。

  古人云,诗品即人品。清人沈德潜说过,“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人品决定诗品,让我们来解剖他的一首“送刘筠乔山人还楚”。

  龙蟠江上新月明,龙蟠江中新水生。

  自怜赠别无他物,醉把清光送尔行。

  这首赠别诗虽然只四句,但“豪纵雅淡”的诗风明显:新月映照龙蟠江,“新水”漾起清光。老友远行,他别无他物相赠,于是似醉非醉间,唯有把一片清光送给了朋友。他深知“清光”的份量,那“清光”便是做人的准则——清正廉洁,待人的态度——光明磊落。

  而另一首《咏石牛》则道出了对农民的关怀,对农耕悲悯:

  田入乡间少,时将孟夏终。

  如何尚高卧,不起助农功?

  石牛啊,你可知农民的辛苦,为何你还卧得那么安享,为何不起来帮助农民耕作?

  在外为官数十载,侯先生归乡时身外无余物。晚年,他为民请命,写了著名的《田赋》。

  种田纳税,以供皇家,这是自古以来的做法,直到去年,农业税才全部取消。不同的土地征收不同的税收,这是历朝历代的制度。

  明代,嘉定县既收银子也收粮食,田地也不分好坏,每亩一律征收银子一钱四分九厘,白米(属附加税)每亩二升七合一勺。如果农民不交米而交谷,那就要到官方指定的舂米坊统一脱谷,要另收加工费。

  沉重的税赋压得嘉定的老百姓喘不过气来。赋闲在家的侯尧封老先生目睹现状,写信给大司农(农业部长、正二品官)及府台、县令,提出“岁漕永改”的建议。“岁漕永改”的意思是:农民每年上交的皇粮,应该永远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层面上。信中说道:“我嘉定县(侯家居紫隄村北属嘉定县)土地贫瘠,不宜种稻,农民收入有限,而田赋反比邻县要高,这没有道理。因为不宜种稻,老百姓吃的米,交的粮都得去邻县购买,从棉到谷、再到米的几次交易过程中,农民均被盘剥,以致不少农民破产毁家,四处逃亡,甚至被逼投河。百姓们年年请求官府减少税收,谁知今年获准减少,明年又涨了上去,这让老百姓如何再生存?各位当官为臣的,享受爵禄,穿红戴绿,既要为朝廷效忠,又要为皇上分忧,同时也要关心民间疾苦,替百姓着想。各位饱读诗书,应该知道先贤所言“天下事,成之固难,败之亦易”的至理名言。税赋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百姓的生计,请各位慎重对待。我建议嘉定县的田赋要减下来,减下来之后永远不要再朝令夕改,使老百姓不要常年生活在忧虑之中。

  侯尧封耿直的秉性可见一斑。后来,根据大司农的奏本,万历恩准嘉定县减少田赋的税额。侯老先生功德无量,为世人所敬仰。

  万历26年(1598)侯尧封去世,终年84岁。

  耿直不畏强权的侯震旸

  12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后,侯尧封孙子侯震旸考中进士。不久升为吏科给事中。明史载,侯震旸“在吏职八月,上奏章三十余次,刚直之名,惊动四方。”

  在“中组部”只呆了8个月,便被“谪削品秩二级”,不得已回到家乡。为什么?因为他敢于碰硬!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即位后,极宠乳母客氏,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她与太监魏忠贤狼狈为奸,在宫中肆淫横行,乌烟瘴气。天启二年,给事中侯震旸等人上奏疏言:“宫闱禁地,奸珰群小睥睨其侧,内外钩连,借丛炀灶,有不忍言者。幺么里妇,何堪数昵至尊哉?”斥责客氏,弹劾太监魏忠贤操纵朝政,揭开了明末东林党与宦官斗争的序幕。不幸被夺职。

  还有一件事,说明他的刚直不阿。天启二年初,辽东明军因为王化贞冒险行动遭到惨败,努尔哈赤攻陷广宁。重臣王化贞与熊廷弼退保山海关,辽西土地尽失。魏忠贤对王化贞百般袒护,只给了个戴罪立功处分。震旸对此“大愤懑”,疏言:“为今日计,论法不论情。抑止令率残卒出关外,姑示不杀乎?凡此无一可者。及今不定逃臣之律,残疆其奚赖焉?”他认为,主帅当逃兵,该杀。

  崇祯初年,皇帝想起这位刚正不阿的给事中,想召入宫复职,但此时震旸早已逝世。后来给了个“太常少卿(四品)”的荣誉。

  悲壮惨烈全家共赴国难的侯峒曾

  侯峒曾(1591-1645年)是侯震旸的长子,天启五年(1625)进士。历任江西学政、浙江参政。在江西,侯峒曾对两名违章的宗亲(皇族)考生予以除名,益王当面对他施压,他严正表示“守法无二”。拂衣而去,朝野称赞他是“真丈夫”。

  侯峒曾的弟弟侯岐曾也是天启年间的进士。

  明末抗清,侯家的表现十分悲壮。1645年,侯峒曾与黄淳耀共守嘉定,他率侯演、侯洁两子,日夜巡城,数败清军。清兵攻入城内,部将们劝他撤离,侯峒曾坚决拒绝,他写下绝命诗:“吾颅尽可断,吾节不可移。”纵身跳入叶池,侯演、侯洁同时相拥跳入池中。父子三人被清军残忍地钩了上来,然后用刀乱砍死。侯峒曾的尸体也没被放过,被枭首于嘉定城。

  侯峒曾的女儿辅义、孙女异来等为了免遭侮辱,自尽而死。仆人杨恕、龚元等人也慷慨赴死,一门忠烈血染千秋。

  同为侯家的侯承祖变卖全部家产充作抗清军晌,在嘉定城头高悬“死战”大旗,被俘就义。他的长子侯世禄守城初就写诗明志:“身沾雨露心难死,肉委泥沙骨亦香”,身中40余箭后被俘杀害。

  后来,侯岐曾和承祖的次子侯世荫,因参加陈子龙的反清活动,被捕杀害。

  嘉定三屠后,嘉定侯姓家族多改姓杨或徐,以避劫难。他们相约不应举入仕,以一生布衣,或务农力耕,或设教卖画,或治撰史志。从此,侯家后人没入茫茫人海。

  明末,被史家称为“坠落时代”。政治黑暗,皇帝一个比一个胡来,大臣一个比一个霸道。官帙的光芒和金钱的力量,会加速个人的社会角色的转换,对意志力不强的人发出难以抵挡的诱惑,从而腐蚀、迷乱人的本性,使之异化、变质。明末的江南,大凡有着显宦头衔和赫赫声名的人,无一不是家财万贯者,而这些有钱人很少有不学坏的。比如徐阶,比如董其昌。之所以拿这二人说事,是因为这二人都是松江人,离嘉定不远。

  清除严嵩有功,曾任内阁首辅的徐阶,退休回家后晚节不保,他纵容自己的子弟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大量购置田产,占地多达24万亩,告他的状纸堆积如山。应天巡抚海瑞秉公办案,惩治了他的家人,徐阶贿赂戴凤翔,通过张居正罢免了海瑞,被人称为“权奸”。

  同样在松江,全国第一流的书画家董其昌,也堕落成一个为非作歹的恶霸。有其父必有其子,董其昌的几个儿子更是专横狠毒,董家“封钉民房,捉锁男妇,无日无之”无恶不作,终于激起民愤。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春天,一场群众自发的抄家运动,轰动江南,震动朝野。

  在这股浊流中,嘉定的侯家,数代坚守耿直和忠孝,实难能可贵。

  侯家是不幸的,姓氏被改,传宗乏人;侯家又是幸运的,他们自由挺拔、独立不羁的品性,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