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寺院在举行“祈愿大法会”的宗教仪式中跳“金刚驱魔神舞”,藏语称“羌姆”,蒙古语称“跳布扎”。在青海叫“跳欠”,在北京百姓称为“打鬼”。这种宗教仪式神舞,在傩文化研究分类上,曲六乙教授称其为“寺院傩”。
|
藏族《羌姆》“骷髅舞” |
青海各教派寺院的“跳欠”表演风格有所不同,如人们对夏琼寺和塔尔寺的“跳欠”相比较,认为“夏琼寺的舞蹈像疯人,塔尔寺的舞蹈像病人”,可见风格明显有别。
塔尔寺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起,每年都举行“祈愿大法会”,法会上的“跳欠”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主要跳“法王舞”和“马首金刚舞”。表演者为寺院的喇嘛,均头戴造型各异的面具,穿色彩艳丽的服饰。根据所跳内容分5场,结尾有斩魔仪式。表演庄严、浑厚,舞蹈节奏缓慢、沉稳,仪式隆重,场面壮观。这是一种气势宏大的诵经、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宗教乐舞艺术。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的隆务寺及上、下吾屯寺等寺院的“跳欠”也很有特色。隆务寺属黄教格鲁派寺院,主要跳“六臂金刚舞”和“法王舞”。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华丽戏剧服装,手持如意法宝表演护法、赞神、斩魔等内容,节奏很快,动作幅度较大,具有较多的戏剧因素。
上吾屯寺和下吾屯寺的“跳欠”,有黄教和苯教两种。黄教“跳欠”主要反映的是宗喀巴创建黄教与外道异端的斗争故事,并吸收了四川康巴、阿坝等地的“羌姆且”和甘肃拉卜楞寺的“哈羌姆”,即“米拉日巴传”,至今盛演不衰。苯教“跳欠”主要以自然崇拜、动物祭祀等原始信仰为特色,以供祀天神、祈福禳灾、占卜休晷、降神驱魔等为主要内容。跳巫舞、土风舞、拟兽舞和鼓舞等。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环湖(青海湖)地区共和县的沙郁寺、吉栋寺、罗汉堂显宗寺院属宁玛派寺院。这些古老的寺院有丰富多彩的寺院法舞。据说吉栋寺可跳32种法舞,称为《章颂·四顿坚》。沙郁寺的法舞有20多种,如《夏乃禾霍尔嘎》、《拉姆》(吉祥天母)、《阿尼郁拉》(地方诸神)等。表演动作整齐、明快,展示出神祗的威严。面具制作精细、逼真,并各具特色。吹奏乐、打击乐与念诵,不仅动听并具震撼力。罗汉堂密宗寺的“莲花生八名号舞”,由四川甘孜德格县的作庆寺和西钦寺宁玛派寺院所传。该法舞动作优美,节奏明快,服饰独特。法王头戴5颗头骷髅面具,身着青蓝色披风,右手持金刚镢,左手持班达幡,以勇猛和沉静二相的神态配合音乐舞蹈。不戴面具者,头戴五佛冠饰发髻,身穿天女舞衣和肩披。
青海寺院的傩舞“跳欠”流传至今,因教派及地域的不同,举行时间、表演内容,以及形式与风格也不尽相同,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藏传佛教文化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