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乐艺术:》琵琶

琵琶


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琵琶,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因此,秦、汉至唐一段时期,琵琶二字曾成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那时候,不管琴杆长的、短的,圆形音箱的、梨形音箱的,木面的、皮面的,弦数多的、弦数少的,横着弹的、..

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琵琶,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因此,秦、汉至唐一段时期,琵琶二字曾成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那时候,不管琴杆长的、短的,圆形音箱的、梨形音箱的,木面的、皮面的,弦数多的、弦数少的,横着弹的、竖着弹的,凡是奏法相似的,一律称为琵琶,而不是某个乐器所专用的名称。到了宋代,才开始使用琵琶这一名词,而沿用到今天。

远在秦、汉时,曾出现了两种琵琶。约在公元前214年,我国人民曾参考鼗鼓的形制创造出一种直柄、圆形音箱、两面蒙皮,用手弹拔的乐器,叫做弦鼗,又名琵琶。约在公元前105年,我国人民又参考了筝、筑、箜篌等乐器,创造出一种木制直柄,圆形音箱,有四根弦,十二柱,竖抱着,用手弹拨的乐器,也称之为琵琶。后人称这种琵琶为秦琵琶,另方面,又因晋阮咸以善长弹此乐器闻名,而称之为阮咸,简称阮。

东晋时期(约公元356年左右),有一种曲项琵琶,通过印度传入中国的北方。南北朝时期(公元551年以前),又传到南方。它适应着我国歌舞艺术的发展,在隋唐时代就大大地盛行起来,被视为当时重要弹弦乐器之一。在唐代大曲中常用它来领奏。琵琶除了作为独奏乐器以外,也用于伴奏歌曲、歌舞、曲艺、戏曲及器乐合奏。

宋、元、明、清时期,琵琶形制已逐步稳定,宋末以后,琵琶艺术上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已有高度发展。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一书中就记载了琵琶套曲《海青拿天鹅》的演奏情景(《滦京杂咏》反映的是公元1268—1323年,即南宋未度宗到元初莫宗之间在滦、京的见闻),全诗如下:“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伫。新腔翻的《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 明、清时期,从不少的小说笔记中都可以了解到琵琶艺术在民间的发展。明朝的王猷定在《虞初新志·汤琵琶传》中就记叙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在演奏《楚汉》一曲时生动感人的景象:“……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年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众骑蹂贱楚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现在的琵琶,吸取了曲项琵琶的形式,结合秦琵琶的优点,经过改革后制成。原先外来的曲项琵琶是木质、梨形音箱,曲颈,四弦,四柱(即相位,没有品位),用拨子弹奏。经不断改革,吸取了阮多柱、手弹等优点,发展为十四个柱,由横弹改为竖弹,由拔弹改为手弹。在形制上,在音域上,在演奏效果上,已与原先的曲项琵琶大不一样。

建国后琵琶演奏艺术获得飞跃的发展。由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增加为三十一个柱(六相二十五品),有十二个半音,可转十二个调,扩大了音域和音量,音色明亮,提高了琵琶的表现力。琵琶形制主要由头部、颈部、腹部组成。头部包括琴头、弦槽、弦轴;颈部包括山口、相、琴枕、琴颈;腹部包括品、面板、复手、琴背、琴弦。

琵琶演奏技法可归纳为单音技法(弹、挑、勾、抹、剔、泛等);双音技法(双弹、双挑、摭、分、扣等);和音技法(扫、拂、扣双、三分、三摭、三扣、双分等),持续音技法(摇、滚、轮、吟、猱、推、拉、擞、带、打等);汇组指法(勾控、摭分、摭扫、夹扫等);特殊技法(煞弦、绞弦、并弦、拍、提、摘等)六类,共计七十多种。

著名的传统琵琶十三首套曲有《海青拿天鹅》、《阳春古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夕阳箫鼓》、《满将军令》、《汉将军令》、《平沙落雁》、《月儿高》、《陈隋古曲》、《普庵咒》、《塞上曲》、《青莲乐府》。创作乐曲有华彦钧的《大浪淘沙》、《昭君出塞》、刘天华的《歌舞引》、《改进操》、《虚籁》、杨大钧的《蜀道行》、王惠然的《彝祖舞曲》、吕绍恩的《狼牙山五壮士》、杨洁明的《新翻羽调绿腰》以及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

近现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有汪昱庭、李廷松、卫仲乐、孙裕德、秦鹏章、杨大钧、林石城、吴梦飞、刘德海、王范地等。

  2003年11月1日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