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乐艺术:》唢呐

唢呐


中国民间吹管乐器。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又称为海笛。中国的唢呐,源于波斯、阿拉波的双簧吹管乐器苏尔奈,但远远后于筚篥传入中原。据明徐渭《南词叙录》所载: “中原自金、元二虏猾乱之后,胡曲盛行,今惟琴谱仅存古曲。……至于喇叭、唢呐之流,并其器皆金、元..

中国民间吹管乐器。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又称为海笛。中国的唢呐,源于波斯、阿拉波的双簧吹管乐器苏尔奈,但远远后于筚篥传入中原。据明徐渭《南词叙录》所载: “中原自金、元二虏猾乱之后,胡曲盛行,今惟琴谱仅存古曲。……至于喇叭、唢呐之流,并其器皆金、元遗物矣。”明代,唢呐多用于官府和军乐。如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您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乐民怕。那里去办甚么真共假?眼见了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生动地描绘了欺压百姓的官船上亦使用了唢呐。又如戚继光的《武备志》:“操令凡二十条,凡学号笛,即是吹锁呐。”根据王圻 《三才图会》所载:“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明末唢呐已传入我国民间(中原一带)。

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已在我国普通应用。清代将唢呐放在回部乐中使用,称为苏尔奈。它是民间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除了用于合奏、独奏外,也用于戏曲、歌舞等伴奏。在民间,每逢喜庆节日,吹打和锣鼓乐队中大都离不开唢呐。

唢呐由哨、气盘、芯子、杆、碗各部组成。多以柏木制成锥形管身(也有以竹或以金属锡、铁、铜铸管身)。管上开八个音孔,亦有海笛(小唢呐)于锥形管上开七孔。木管上端装一铜管,铜管上端套一苇制哨子,木管下瑞承接一个喇叭形铜制扩音器。音色高亢明亮。有的民间艺人能控制气息,吹出柔美的箫音。

经过改革的琐呐有高、中、低三种,有为还加了音键,扩大了音域。唢呐主要用于民间鼓吹乐(如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安徽、吉林、辽宁等地)和民间吹打乐(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如维、藏、蒙、彝、黎等族聚居地,亦都广泛应用(但形制和名称均有所不同)。

唢呐演奏的代表人物主要在北方,如山东的袁子文、魏永堂、任问样;河北的任起瑞、赵春峰、赵春亭、梁培印、山西的冯贵、郭二、王大有、刘凤桐;河南的郝玉歧等。著名的唢呐曲有《得胜令》、《百鸟朝凤》、《小开门》、《大合套》、《抬花娇》、《一技花》、《淘金令》、《海青歌》、《云里摸》、《满堂红》、《将军令》、《喜庆》、《全家福》等。

  2003年11月1日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