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建筑与园林:》汉藏混合式寺庙-宗教建筑

汉藏混合式寺庙-宗教建筑


汉藏混合式寺庙古建筑,寺庙,建筑,清代宗教建筑

这类寺庙多建在北方地形平坦之处,喜欢采用轴线布局,主要建筑大经堂往往用简化的藏式装饰,其他附属建筑及塔幢的形式选用汉式藏式不一。呼和浩特市的席力图召是这类寺庙的典型,其主要建筑按轴线排列,完全采用汉族传统佛寺的制度,但在中轴线的後面布置了藏传佛寺特有的大经堂。大经堂重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平面分为前廊、经堂、佛殿三部份,全部建在高台上。屋顶为汉族建筑的构架形式。但整体平面及空间处理仍是藏传佛寺经堂的特有规制。建筑外墙镶嵌蓝色琉璃砖,门廊上面满装红色格扇窗,墙上鎏金饰物也很多,这些都使大经堂在外形上显得很华丽,而无藏族寺院雄伟的气质。

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席力图召

承德藏传佛教寺院是汉藏风格结合的另一种情况。清代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和抵制沙俄侵略,推行团结蒙藏少数民族政策,在热河建造避暑山庄的同时,围绕离宫的东面和北面的山地上建有十一座藏传佛寺,现存八座,简称外八庙。即溥仁寺(建於1713年)、普宁寺(建於1755年)、溥佑寺(建於1760年)、安远庙(建於1764年)、普乐寺(建於1766年)、普陀宗乘庙(建於1771年)、殊象寺(建於1774年)、须弥福寿庙(建於1780年)。这些寺庙的建筑形式是吸取了西藏、新疆,以及蒙古族居住地许多著名建筑的特点,集中了当时建筑上成功的经验而创造出来的。就建筑布局而言,大部份寺庙采用前汉后藏式,即前边平地部份按汉人的山门、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的轴线对称格局布置,而后部则以藏式大经堂或坛城式布局结合山势布置,成为汉藏建筑的叠加。如须弥福寿庙是仿西藏扎什伦布寺,其后部建造了一座方形大红台,把经堂建筑包蕴在内;又如普陀宗乘之庙依山势而建,气势更为恢宏,其后部仿西藏布达拉宫,形成错落有致的红白台建筑,故有小布达拉宫之称;而普乐寺的后部作成一座方形高台,中心及周围布置殿、塔,以象征藏传密宗的诸神集会的曼荼罗形制;而最有感染力的是普宁寺后部的一组建筑,中央为大乘之阁,周围为象征四大部洲、八小部洲的台阁及四座喇嘛塔,外围是曲折的围墙,用以反映宗教经典中所描绘的佛国世界的空间构图形象。这些寺庙都以主体建筑的造型引人入胜,而且各不相同,绝对尺度都很大,皆建在寺院最高处,使优美的体型充分显露在一般建筑之上,极为壮观。如普宁寺大乘阁,高三层,外观六层檐口,逐层收进,上面分化成五座屋顶,造型稳重。普乐寺旭光阁为重檐攒尖顶圆形建筑,周围配置八座琉璃塔,形体富于变化;普陀宗乘庙的大红台利用山势修建,平面曲折,形体错落,在藏人的艺术风格中,又加入若干汉族建筑手法,给人以雄壮而活泼的印象。

河北承德的须弥福寿庙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庙,也称小布达拉宫。 河北承德的普乐寺 旭光阁内的精美藻井和立体曼荼罗 河北承德普宁寺的大乘阁 大乘阁四周有小型藏式塔、台

青海湟中县的塔尔寺则另是一种汉藏混合的形式。这里既有完全汉式的建筑如大召殿、喜金刚殿等早期建造的佛殿,亦有完全藏式的建筑如大经堂等,还有汉藏混合式的建筑,如讲经院(显宗学院)等。

青海湟中的塔尔寺

1 11月

点击搜索与:古建筑,寺庙,建筑,清代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