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始建年代不详,本是为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兴修农田水利有功而建的祠,称“唐叔虞祠”,因临晋水,又称晋祠,北魏的《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对晋祠进行了扩建,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增建了纪念叔虞之母的祠,并且确立了现在所见圣母殿的位置,金代在圣母殿前又加建献殿,以后又经元、明、清各代增建和重修,形成了现在晋祠的格局。圣母殿是宋、辽、金时期祠庙建筑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宋代木构。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及殿前的鱼沼飞梁圣母殿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重檐九脊顶,殿身采用殿堂型构架体系。在构架中将殿身前檐柱落在一条三椽上,从而使大殿前廊加宽,形成较宽的开敞的举行祭拜圣母活动的空间。前檐柱采用木雕盘龙柱形式,为宋元二年(1087年)遗物,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现存圣母殿上斗拱有多种形式,正是历次重修所留下的遗迹。圣母殿微微向上弯曲的屋顶轮廓,柔和秀美,总体造型舒展而庄重,是宋代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殿内有四十三尊塑像,即圣母像及侍女像,尺度与真人相近。人物性格、表情各不相同,姿态、服装、发式因人而异,比例造型优美,是宋代塑像中的上品。殿前有一以泉水汇成的水池,因游鱼众多,名为鱼沼。池上有一座十字形平面的桥梁,其东西方向的主桥为平桥,宽约5米,南北方向次桥宽约3.5米,斜搭在主桥上。桥下有三十四根石柱,也排列成十字型,上有木制梁、枋及桥面板。这座桥被称为“飞梁”或“鱼沼飞梁”。
圣母殿宽阔的前廊 圣母殿前檐柱有木雕龙缠绕 圣母殿重檐飞升献殿在圣母殿前,是金大定八年(1168年)所建,作为供奉圣母祭品之用。该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九脊顶。其斗拱作法与圣母殿相似。
1 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