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古代民居与建筑:》丁村民居——北方农民的“宫殿”

丁村民居——北方农民的“宫殿”


在山西省南部襄汾县境内的汾河东岸,有一个叫丁村的自然村落。别看这块地方不大,却颇引人注目。因为本世纪50年代曾在它的地下挖掘出了距今30—1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迹,从此丁村被定为中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而在它的地上,至今仍保留着一片古老的明清(..
    在山西省南部襄汾县境内的汾河东岸,有一个叫丁村的自然村落。别看这块地方不大,却颇引人注目。因为本世纪50年代曾在它的地下挖掘出了距今30—1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迹,从此丁村被定为中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而在它的地上,至今仍保留着一片古老的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代的民居。
    据说丁村最初是一个丁氏家族的聚居点。丁家人后来弃农经商,买卖越做越大,住宅也就越建越多,如今住在村子里的有260多户1000多口人,大部分是丁氏后裔。他们目前主要靠务农为主,经商者却为数寥寥。
    丁村的民居属中国北方汉民族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共有40余座院落约600间房,其中最早的房屋建于1539年左右,算得上是现存年代较久的北方民居了。
    为了保存和整理丁村民居和民俗文化,这里的部分院落已被辟为丁村民俗博物馆。不久前当我从北京来到这里采访的时候,在民居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李兆祥馆长一边领着我参观,一边向我介绍丁村民居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这里的一座座院落之间都由旁门、甬道或庭院相连,四通八达,我就像是步入了迷宫,一时很难判断出自己的方位。李馆长告诉我,丁村民居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分三大片布局,建筑年代依次为明代、清代早中期和晚期,其建筑风格也略有变化。一般讲,清代的建筑规模要比明代普遍宏大,如清代的房 子造得比明代的房子高,天井也深;明代的四合院到清代时已变成了前后两套院。但丁村民居在构造上有一个共同点,即先立木柱,后砌砖墙,直檐式大屋顶,房子的上部以楼板相隔造出一个夹层,用以储放杂物和粮食。院内的东西厢房为住室,南北厅房主要用于祭祀和社交活动,有的也被用来作为库房。
    88岁的柴英子是南片一座小院的老房主了,我们去拜访时正逢他们一家人围着院里的小桌吃饭。这位老太太耳朵已经聋了,说话嗓门挺大,生怕别人也听不见。她不停地冲我们嚷嚷,我听不懂她在说什么,但看那意思,她把我们当成买房的了。她要让我们明白,她不想从这里搬走。
    和老太太住在一起的是她的孙子丁奇峰一家三口人。40多岁的丁奇峰是位憨厚的农民。他告诉我说,他的曾祖父在清代后期建造了这座宅院,大大小小有9间房,至今保护得很完好。
    我看到在3间北房的门窗、隔扇上雕刻了不少花饰,手法简洁、图案古朴。李馆长介绍说,丁村的民居非常讲究绘画和雕刻,其中明代建筑偏重绘画,清代建筑则偏重雕刻。清代早期的房子一般都有高大的前廊,廊上的檐枋雀替及斗拱部位便成了雕刻师们一展身手的地方。他们选用上乘的白杨木作坯料,经过作画、雕坯、出细等多道工序,雕刻出各种高浮雕、 浅浮雕形式的作品。其内容非常广泛,有寓言故事、戏剧人物、生活习俗及用花鸟鱼虫组成的吉祥图案等等。
    到了清代晚期,许多房子不再造前廊,雕刻便集中在门窗、隔扇等部位,手法也相对简洁了。柴英子家的住房就属这一类。
    在柴家小院里,3间北房显然是正房,屋门开在正中的那间房是过厅,两边各一间为卧室。过厅里的陈设既有老式的八仙桌椅、条案,也有沙发、电视机等现代生活用品,这是主人日常吃饭、 待客之所。正面墙上设有六开门雕花小墙柜,按照丁村的习惯,里面供奉着祖先的灵位。逢年过节时,一家人要在这里祭祀祖先。
    老太太的卧室内砌着一个很大的火炕,炕的一角为灶台。木板屋顶下还悬贴着一个小木梯,把它放下来便可攀梯进入房屋顶部的夹层。炕两边的墙上都有壁橱,较大的用来放被子,较小的上了铜锁,看来是存放贵重细软的地方。屋内的推光漆衣柜、铜盆架、桌椅板凳以及炕头上放着的饮茶用的炕几和茶具都是清代的物品,就连扇凉用的扇子也是清代的团扇。看得出来,丁村人非常珍视祖辈的传 统和习俗,丁村的民居既注重建筑构造美观,也讲究室内装修和空间的利用。李馆长说,丁氏家族对街道的整体规划也很有说道,村内建房时均采用“丁”字形的布局,并在各个街口建造庙宇,据说这是为了保证家族人丁兴旺。
     在丁村转了一圈后,我发现在这片古老民居的周围已经建起了一些新的住宅。仔细观察,这些新建筑仍基本上保留了主要的传统风格,如直檐式大屋顶、带夹层,所不同的是房子不再有雕刻装饰, 门窗出于采光和密封的考虑,作了一些改进;四合院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一户封闭式的小院落。现代丁村人似乎更注重住房的实用性了。(大维)
    
点击搜索与:丁村 民居 襄汾 陕西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