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设立五京,以今北京为南京,史称辽南京。公元1122年辽南京被女真族攻占。公元1127年女真族打败北宋,建立金朝,到了公元1153年便迁都到辽南京,改名为中都城,史称金中都。
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位置比较图1.辽南京的总体布局
辽南京又称燕京、析津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础上建设的城市。辽南京子城又称内城、皇城,位置偏于西南隅,与大城共用西门、南门。子城之中主要是宫殿区和皇家园林区,宫殿区的位置偏于子城东部,并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墙以外。南为南端门,东为左掖门(后改称万春门),西为右掖门(后改称千秋门)。宫殿区东侧为南果园区,西侧为瑶池宫苑区。宫苑规模较大,瑶池中有小岛瑶屿,上有瑶池殿,池旁建有皇亲宅邸。
辽南京(今北京)出土的条纹砖和陶瓦2. 辽南京的街道与里坊
由于子城位置偏于西南,城中只有两条贯通全城的干道,一条是东西向干道,名檀州街,一条是南北向干道。另外两条干道则只能从城门通往子城而终止。除干道之外还有次一级道路。里坊区分布在子城周围,从文献中可以确定方位的有归厚、显中、棠阴、甘泉、时和、仙露、敬客、铜马、奉先等九坊。坊内的一些寺观一直留存到现在,如现在的法源寺即当时的悯忠寺,现在的天宁寺塔即是当时天王寺内之塔。
现存的辽南京天宁寺塔3.金中都的城市结构变化
金代迁都中都后,对中都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修建皇城、宫城,形成了宫城居中的格局。随之城垣向东、西、南扩展成周长5328丈(约合17.8公里)的规模。城市近似方形,据《金图经》记载,“都城之门十二,每向分三门,一正两偏,……共十二门”。金代后期在城东北角又增建一座城门,为皇帝赴东北郊离宫琼华岛大宁宫之用。
中都城每边三门对偶布置,每两座相对的城门之间设有街道,但贯通全城的只有三条,一条是在檀州街基础上向东西延伸而成,另一条在檀州街以南,第三条是南北向大街,是在辽南京大街的基础上向南延伸而成。另外六条街道均自城门通到皇城区终止。
城市结构的另一个变化是从里坊制向坊巷制的转变,据文献记载,中都城有六十二坊,除了一部分继承辽代旧有的坊之外,有的将一坊分成两坊。一些街、巷可在坊内通过,小巷也可直通大街,并出现以古迹命名的若干街道,这些正是里坊制崩溃的表现。当时,这里商业已相当繁荣,檀州街便是商业活动的中心,成为南方与东北进行贸易的市场。金中都时期除檀州街市场以外,又出现了城南东开阳坊新辟的市场。
4. 金中都的规划特点
金中都的规划特点主要有三点:
第一,宫城位置居中。据《金史·世宗本纪》称,仁政殿辽时所建,为宫殿正衙,因辽旧位置未变,但规模是仿宋汴京宫室制度,从而引起城市的扩展,不仅为新筑宫殿提供广阔的地域条件,而且在位置上使其大体居于城市的中部。
第二,向《考工记》的规划思想靠拢。中都皇城之内、宫城之外布置行政机构及皇家宫苑。皇城南部一区从宣阳门到宫城大门应天门之间,以当中御道分界,东侧为太庙、球场、来宁馆,西侧为尚书省、六部机关、会同馆等。这种安排是仿汴梁的布局,如左侧设太庙,右侧设政府官署、监察机关,明确地向中国传统都城中“左祖右社”的布局靠近了。
第三,城内增建礼制建筑,如祭祀天、地、风、雨、日、月的郊天坛、风师坛、雨师坛、朝日坛、夕月坛等。
1 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