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立国之初先修北宫和官署,其余仍保持东汉十二城门、二十四街的基本格局。公元227年,魏大举修建洛阳宫殿及庙、社、官署,以邺城为蓝本,正式放弃南宫,拓建北宫,把原城市轴线西移,使其北对北宫正门。在这条大道两侧建官署。又按《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之说,在大道南段东西分建太庙和太社,北端路旁陈设铜驼。曹魏时还在洛阳城西北角增建突出城外的三个南北相连的小城,称金墉城或洛阳小城,南北长1080米,东西宽250米,内建宫室,城上楼观密布,严密设防,是受邺城西北所建三台的影响而建的防守据点,是当时战争环境下的产物。洛阳城内的居住和商业区仍是封闭的里和市。随着魏晋实力的增强,洛阳的城外也出现了市和居住区。西晋统一全国后,洛阳遂成全国的首都。其特点是宫殿在北面正中,宫门前有南北街直抵城南面正门,夹街建官署、太庙、太社,形成全城主轴线,其余地段布置坊市。由于它是东汉以后统一王朝的首都,故无论是它的后继者东晋还是北方相继出现的十六国政权,都以它为模式,所建都城都不同程度地效法和比附洛阳。魏晋洛阳对隋以前中国都城有重要影响。
汉魏洛阳城城墙遗址 曹魏、西晋洛阳平面图北魏统治者修复洛阳城及宫殿时没有做大的改动,在城外四周拓建坊市,形成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外郭。北魏洛阳外郭有墙,其内也划分为封闭的矩形的坊和市,并形成方格网状街道。北魏对内城的改造主要是调直街道,把主要官署集中到宫南正门外南北御街铜驼街上,以加强城市的中轴线,突出宫城在城中的重心地位。新建的外郭在坊市方正和规模上都超过两汉的长安和洛阳。北魏洛阳城已荡然无存,但从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可以想见其建筑物的华丽。另外,从甘肃天水麦积山的壁画中,也可以见到当时北方城市建筑的模样。
北魏洛阳城出土的兽面砖、钉瓦和瓦当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127窟西魏壁画中的城图1 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