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庭院,古旧的家具,葱郁的树木和花草,构成朱家溍先生日常家居环境。在屋子最显眼的地方,除了启功先生手书的一幅《蜗居》,则是朱家溍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的剧照。从13岁登台演出昆剧《乾元山》扮演小哪咤,到参加俞平伯先生倡导成立的北京昆剧研习社,74年来,对京昆的喜爱一直伴随着他。我们的交谈也就从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
?“在中国众多的戏曲剧种中,昆曲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可以说当之无愧。”朱家溍说,从《窦娥冤》到《牡丹亭》,昆剧的许多剧本都是世界名著,它的文学价值由此可见一斑;在音乐与制谱方面,昆曲创作了很多曲牌,光是《九宫大成》中就记录了上万种,每写就一个剧本,按曲牌填词,字数、音韵都要符合;而在表演方面,更是积累了几百年,一部《单刀会》经过了多少代人的悉心揣摩,最终形成了完整的舞台形式。最重要的是这种非物质的艺术形式,能够历经几百年而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成为生活方式的见证与记载,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昆剧离开观众的日子太久了,很多青年人从生下来就没有看过昆剧,对它的喜爱也就无从谈起。朱家溍拿他的女儿作为例证。在她的成长岁月,她看过的只有电影和样板戏。80年代初,由于父亲要演出,她才第一次看昆剧。先是一出《烂柯山·痴梦》,“只见残灯破壁零碎月”一句,让她惊讶昆剧里竟有这样有文采的唱词,再是看见父亲演出的《三挡》一折,连唱带打的表演,一下子让她喜欢上了昆剧。朱家溍很高兴有一批新观众的加入,其中不少是大学生,他们喜爱昆剧的原因也大体一样。至于说是戏曲的节奏慢吸引不了观众,也不尽然,戏曲的节奏有快有慢,张弛有度,并非一味慢,所以这并不是原因。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从无到有,从盛到衰,也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但不见得昆剧就要退出历史舞台。
?
?年轻时的朱家溍喜欢看电影,也喜欢跳舞和各种娱乐方式,但这并不排斥他喜欢昆剧。他认为关键在于有没有打动人的表演,有没有叫座的演员,有没有精彩的好戏。对艺术的欣赏谁也不能强迫,好的演员能够征服观众,但现在有的演员只会七八出戏,很难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也就征服不了观众;大布景、大乐队也并不是解救昆剧的办法,往往妨碍了演员的表演;梅兰芳曾经一年创作演出过九个剧目,那是在京剧的全盛时期,而在目前的现状下,新戏的创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老的传统戏的继承。
?既然被列入遗产名录,说明它的危机已经来了。朱家溍认为,元曲至今只有白纸黑字的剧本,没有了声腔、表演,对于昆剧,则必须尽快采用现代手段,录音、录像、CD、VCD,多纪录,多保存。今天多一点保护,明天多一份遗产。“成为博物馆艺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博物馆里空空荡荡,什么东西也没有。现在演一个戏动辄上百万,如果能把这笔钱用于保存现有资料,可能作用会大得多。中国戏曲学院的何金海,会百十出武戏,许多剧目再不学就没有了,应该赶快学下来。音配像的举措非常明智,抓紧抢救出来这些珍贵的资料,就是今后的一笔财富。”
?北京昆曲研习社是惟一一个能演大戏的昆曲剧社。那里集合了北大知名教授楼宇烈、朱德熙,也有昆剧知名演员,当然也少不了朱先生的参与。已届87岁高龄的他直到现在还登台演出,昆剧的魅力,也许只有浸润其中的人才会深有体会。 [据《北京晚报》;中图为舞台上的朱家溍先生(右)]
?朱家溍简介:
?朱家溍,四十年代起一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昆曲研习社名誉社长。幼承家学,国学基础知识坚实。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曾示范演出过许多绝迹舞台的京昆剧目。主要著作有《故宫退食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