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昆曲艺术:》兰韵幽香话昆博-满庭芳·文苑

兰韵幽香话昆博-满庭芳·文苑


兰韵幽香话昆博满庭芳·文苑

苏州戏曲博物馆地处城东张家巷全晋会馆内。占地约有5亩全晋会馆由清光绪年间山西寓苏商人集资兴建,是苏州历史上100多所会馆、公所中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其规模之大、雕饰之美亦是少见,会馆沿街置门厅,一门厅宏伟轩敞、富丽堂皇,两侧各有亭阁式吹鼓楼一。歇山顶,山面沿街,为全国罕见的古典礼意式建筑。本月22日,中国昆曲博物馆即将挂牌正式成立,它也成为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和传承为主要内容的昆曲艺术中心。新馆的设计理念是,充分利用古建筑的环境优势,努力营造古典昆曲的艺术氛围;以兰花为馆内主要的观赏植物,以突出古典昆曲的清新淡雅。日前,记者走进即将这座艺术殿堂,提前感受了昆曲艺术的深邃内涵。

“吴俞欠萃雅——昆曲江湖角色行头展示”

“江湖行头”为昆剧演出所用戏衣、盔甲等戏具的总称。中国昆曲博物馆所展出的“江湖行头,基本上代表了昆剧的不同角色和行头,以及昆剧服饰的传统特征。

昆剧的戏衣样式,基本上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并加以艺术化。昆曲戏衣不分朝代、季节,各剧通用,其来源,有的是明代服饰的制度规定,有的是当时生活的约定成俗,也有的是应舞台表演的需要而艺术创造,这些服装历经数百年,已经和昆剧的表演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昆剧人物所戴的帽子称为“盔帽“,大体分为盔、冠、巾、帽四类,昆剧对戏衣、盔帽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行话说:“拧穿破,不穿错”,昆剧的穿衣戴帽,必须根据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以及所处的场合选用不同的戏衣和盔帽等。

“江湖行头”的展示,将设在博物馆中最大的一个展厅内,展厅中央是一个大戏台,两庑则分六组陈列这些戏服,每一组就是一个戏的场景,含有《牡丹亭?游园》、《长生殿?小宴》、《连环记?小宴》、《浣纱记?寄子》等六出著名的折子戏,因为这六出戏中的人物造型可兼顾到昆曲表演中的各个行当,并保留有几件在当今舞台上已经很难见到的传统昆剧的服饰盔帽,所以展示颇为全面。戏服架子是由铅丝绕出的一个个人形,抽象而简约,人形与人形之间亦有积极互动,可将各造型的戏服撑出空灵而绰约的感觉,赋予参观者联想,并可拉近展品与参观者的距离,有助于参观者完成对戏文的联想。

“戏台寻踪——昆曲古戏台展”

昆剧的演出场所,自古以来就有室内和户外两线,室内的即私人宅第厅堂演区,户外的则为寺庙广场戏台。昆曲演出史上著名的演出场所,至今保存完好的,百无一见。鉴于如此,昆曲博物馆特别辟出了仿真戏台模型展。宅第厅堂戏台有红氍俞毛演区、室内戏台、庭院戏台;寺庙广场戏台有会馆戏台、高升台,除此还有江南水乡舞台的特殊形式―――戏船。在这些仿真戏台中,大半在现实中都已不复存在,因此,中国昆曲博物馆特地请了专家来考证,邀工艺师精心制作,将一座座已经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古戏台重新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其中较为著名的戏台分别有东山丝竹、寄啸山庄戏台、薛福成故居庭院式戏台、潮州会馆戏台、遂初园戏厅、戏船、高升台等。

东山丝竹的原址在留园,由于早在1911年就使用电灯照明,因此成为苏州园林里第一座近代化的室内戏台。由于使用的是电灯,可以想见当时灯火辉煌的演出场景,那真是台上轻歌曼舞、丝竹悠扬,台下觥筹交错,一派品酒赏戏的热闹场面。这座名为“东山丝竹”的戏厅到底毁于何时,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关于这座戏厅的资料,也不过是一些零碎的文献和几张摄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黑白照片。模型制作者郑可俊退休以前在园林局从事美术工作,曾经为网师园和著名的苏式园林“明轩”(现在海外)制作过微缩模型。

戏厅模型按1:25的比例制作,采用普通木料、PVC板和一种产自浙江的青田石。“要完全恢复,似乎不大可能,我手里的原始资料实在太少,做这个模型,我在留园东园实地考察了一个月,从地形等多方面因素入手,分析出这座戏厅应有的风貌。”郑可俊说,他参考了很多座中国古戏台的资料,还结合了留园其他建筑的风格,“留园里有很多窗子都采用冰梅花格,所以我也给这座戏厅里窗子设计冰梅花格。”

至于戏船,则是明清时期江南水乡居民观看戏曲的一种特殊形式,唐代诗人杜荀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苏州独特的“水天堂”文化,这其中就包括在水中看戏。戏船,作为一种水上的流动舞台,无论是船的造型,船舱内精致的陈设及昆曲表演,都是集诗、书、画、昆曲、雕刻、茶艺、船菜等吴文化特色为一体。中国昆曲博物馆内所陈设的这只戏船模型,表现的就是明清时期在水中演戏的情景。全船分船头、艏舱、中舱、艉舱四部分。船舱为船娘掌勺的厨房,中舱、艏舱为宾客品茶饮酒观赏风景的娱乐场所,船头部分不但是船夫操舟的场所,更多的是作为演剧的戏台,前面的船亭,可临时拆除,以适合较大型的演出。

寄啸山庄戏台,为清末官吏何芷所建的私家园林,又名何园,该戏台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址在扬州,这座庭院式戏台颇具特色,它以水心亭的形式成为中国戏亭的范例,戏亭周围的水池碧水如镜,红鲤嬉戏,四周的串楼,参差错落蜿蜒环绕,气势雄伟,又悠然雅致。

据历史记载,早在前清时期,扬州就盛行昆曲,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经扬州,连苏州的昆曲戏班都闻讯赶望扬州献艺,可见昆曲当时在扬州的繁荣景象。寄啸山庄戏台由于戏亭四面开放,演出时宾客可在串楼中任意走动,变化视角,这样的观剧乐趣是其他戏台所无法达到的。

座落在无锡薛福成故居内的花园戏台,是一座袖珍式的庭院戏台,建于1894年,其环境集山水、庭院、戏台、花木于一体,小巧玲珑,幽雅舒适,独立成园,适合小型的戏曲演出。园内有水池,戏台一半置于水上,与看戏的主席台隔池相对,演出时丝竹悠悠,清越的唱腔、优美的音乐,经池塘水面的折射,更觉委婉动听,颇有“隔水听笛”之妙趣。戏台模型全部采用玫瑰紫檀木精心制作而成,花纹则用真丝刺绣、整个戏台精致、华美,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还是一件工艺精品。

高升台,是一座可以任意拆卸、安装的流动戏台,江南水乡河流密集,纵横交错的水系网络,使船只的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因此,流动戏台由此产生。这座戏台由清同治年间吴江县陆高升仿芦墟泗洲寺正殿式样制成,全部竹木结构,采用活络榫头,可随时搭成一座飞檐翘角、造型精美的戏台,拆卸后方方正正,1962年被毁,1986年由苏州戏曲志编辑室按当年原件1:15比例制成“高升台”模型,并先后参与1989年“上海国际舞美艺术节”与1995年赴意大利米兰举办的“中国戏剧的传统与现实”展览,获中外观众的赞赏。

魏梁遗韵——昆曲场面展示

昆曲伴奏旧称“场面”,也称“后场”,因为旧时演出,乐队自始至终都在舞台上,因此习称乐队人员为“场面上的”,或是“搞场面的”。后指昆曲乐队演奏乐器的总称,分文场和武场两类。文场分管乐、弦乐两部分,有曲笛、笙、提胡、曲弦、阮咸、箫等;武场指打击乐部分,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等。遗憾的是,昆曲场面,特别是昆曲锣鼓,自民国以后,随着剧种的衰弱而趋向京剧化,以致逐步失传。昆曲博物馆努力向民间收集传统昆曲乐器,展示的昆曲场面不仅将昆曲的古老乐器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且您还能欣赏到演奏员演奏的、经抢救得来的堂名音乐。

滋兰九畹——兰苑书香

兰苑书香以明式书斋的特殊形式,展出了昆曲丰富多采的古籍传奇本、曲本和手抄本,让人在欣赏戏曲案头作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古代文人的闲情雅致和书香墨韵。目前昆曲博物馆征集的实物、史料等数百件展品已经到位,其中昆剧传字辈名角沈传芷家人捐赠的一批实物、史料堪称“重量级”,而筹备小组向古籍版本专家江澄波征购的79册古籍图书则是填补了昆曲博物馆在昆曲明刻本收藏中的空白。全国著名的昆剧史专家陆萼庭向昆曲博物馆捐赠了一批极有价值的昆剧资料,大大丰富了该馆的馆藏文物。

此外,命名为“与古人交”的昆曲文物史料展,昆曲艺品展,庑廊的潘裕钰的昆曲百戏图、朱新建昆曲戏文画展、张晓飞的牡丹亭戏文画展等定会令您感受到昆曲艺术的无限魅力。 (易晓珠 之初 语灵)

原载《姑苏晚报》

点击搜索与:满庭芳·文苑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