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松涛创制松涛鼓
?昆曲发源在昆山,兴起在苏州,苏州人会唱昆曲的多,风行的时候,连贩夫走卒、门人杂役都能哼得有板有眼。
?明代,有个叫吴曲罗的官长,带领僚属在衙署校阅文卷。时至夜半,个个精神倦怠,睡眼惺忪。吴曲罗叫来几个看门人,要他们唱曲,提神醒脑。
?看门人你推我让,都说:“不会唱!不会唱!”
?吴曲罗心中有数,把公案一拍:“哪个不唱,打二十板子!”按下一个,才打了一板,挨打的和看打的又一齐叫道:“会唱!会唱!”吴曲罗笑道:“从来唱曲,要先打板。”举座同乐。
?唱曲打板,用的是檀板。左手执板,右手打鼓,以控节奏。这鼓板的形制,延续了近二百年。到清代乾隆年间,才进行了改革。
?这位器乐改革家叫瞿松涛,出生在上海城北闸镇一个富裕的家庭。松涛少年时,常挟着一个书包袱,上附近的私塾读书。孩子们扯起嗓门,把《论语》里的句子,吟诵得抑扬顿挫,有腔有调。趁老师不注意的当口,瞿松涛立即从包袱中拿出一个曲本,将书本挡在前面,偷偷地看,默默地唱……凭他独特的天赋,觉得这工尺、板眼之间,隐藏着无穷的奥妙。
?成年后,瞿松涛不仅曲子唱得好,而且笛、笙、三弦,皆称高手。尤其擅长打鼓。他打鼓的手法,简洁、质朴,不加时俗的花点子,显出很高的品格。他所用的乐器都是自制的,他嫌旧鼓音色滞重,经过潜心钻研,终于制造出一种新鼓:扁体、纤腹,板质轻而薄,发声清越。他用自己的名字,称作“松涛鼓板”。很快,戏班全都仿制、采用了。
?瞿松涛沉埋在昆曲音乐里,此外一无所好。他不懂经济之道,甚至很少与人说话,万贯家财因之耗尽。晚年,他只能靠把竹子削成鼓椎谋生。一副鼓椎卖一百文钱。
?著名清曲家、《纳书楹曲谱》的编订者叶堂给了他最好的评价。一次以曲会友,叶堂听了瞿松涛的歌唱、演奏,对子弟们说:“你们的本领,仅能悦时;而松涛先生是足可以名世的。”
?太平军中“同春班”
?杨秀清在攻打安徽的时候,意外得到几十箱戏衣道具。回到南京就召集艺人,在清凉山搭台唱戏。坐在大树下的杨秀清看得十分高兴。太平军的戏剧事业从此开始。
?后来,陈玉成在军中建立了“同春班”。全都是健壮少年,一边习武,一边演戏。“同春班”既是科班,也是“文工团”。遇到有仗打,大家奋勇杀敌;等到胜利归来,就粉墨登场,演戏慰劳兄弟们。
?演出的剧目,各种声腔都有,如徽调、西皮、二黄、吹腔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连台本戏《洪杨传》,全部用昆曲演唱。此戏从洪秀全、杨秀清金田起义起,随着战事进程,编一本、演一本,最后演到四十六本。内容是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艺术上也很讲究真实。如角色妆扮,都与当时人物一致,不勾脸、不挂胡子,完全是“现代戏”。昆曲动听的曲调,加上通俗别致的念白,达到雅俗共赏。武打采用砍刀、藤牌、匕首、九节鞭等战斗器械,演绎武术套路,尤见精彩。它像是一份连续的战报,鼓舞着太平军将士的斗志。
?苏州黄土桥乡绅马健庵,组建团练,杀害了不少太平军。他洋洋得意,摆酒庆功,还召来戏班助兴。正当丝竹悠扬、觥筹交错之际,忽听一声喊,台上木刀竹枪变成了真刀真枪,情意绵绵的才子佳人变成了一以当十的骁将勇卒。马健庵立时毙命。这是军中优伶的奇功!
?名丑杨三,即人称“杨三已死无昆丑”者,也是“同春班”的一员。此外还有许多昆曲演员同太平军有密切的联系。大雅班名小生沈寿林,曾随太平军演出,受到洪秀全赏识。名旦葛芷香,是太平军“厮卒”,扮相俏丽,额上却留有深深的刀痕。
?周凤林绝艺冠申城
?近代,华洋杂处、东西交汇的上海成为昆剧演出的中心。
?咸丰元年(公元1851)小东门出现了一所“三雅园”。这是上海昆剧史上第一所营业性的戏院。十三年后,在英租界重建,仍然沿用旧招牌。“三雅园”吸引了苏州昆剧的四大老班———大章、大雅、全福、鸿福。一大批著名艺人纷纷来到上海。
?光绪四年(公元1875),“三雅园”亮起一颗明星。这是一位十三岁的少年,名叫周凤林,幼年在苏州学唱小堂名,稍后练习身段台步。演旦角,嗓音清亮、身姿优美,竟然一炮打响。
?
?当时昆剧演出,以折子戏为多。周凤林最拿手的,有《牡丹亭·游园惊梦》、《西厢记·跳墙着棋》、《义侠记·挑帘裁衣》、《铁冠图·刺虎》等等,举凡名门闺秀、小家碧玉、市井悍妇,无不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蝴蝶梦》演庄子休妻故事。其中《劈棺》一折,庄子假死,田氏不知实情,劈棺取脑。只见台上设一高桌,田氏登高后受到惊吓,软腰向外,翻身从高处直落地面。满场为之惊叹。
?《西厢记·拷红》,红娘所唱[十二红]集曲,篇幅极长。周凤林比别人高几个调门,载歌载舞,益见精彩。
?然而仅仅一年,崭露头角的周凤林即被京戏园重金聘用。他在天福、丹桂两个京戏园同时挂牌,雇了小轿往来赶场。当时上海戏园彼此相隔不远,名角都不允许兼搭两班。周凤林独能打破这个成例,因为他拥有很多观众,不致影响戏园的票房收入。
?周凤林及一批艺人跳槽,使昆剧演出受到沉重打击。纯粹昆班的演出从此一蹶不振。“三雅园”几经迁徙,时演时歇,至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最终关闭。可是周凤林并没有抛弃昆曲。他加入京班后,采取京昆合演的方式,为上海京剧的草创添写了浓重的一笔,同时也丰富了昆剧的表演艺术。许多千锤百炼的折子戏,周凤林都经过精益求精的琢磨,有新的创造。
?后来周凤林接办京戏园“丹桂茶园”,仍组织著名昆剧演员,京昆兼演。海上著名文人孙玉声特为称赞:“别树一帜”。
?晚年的周凤林常邀集同好唱曲。曲社活动地址人们在宣统末年(公元1909)还能见到。
?俞振飞一跌有名声
?“昆剧传习所”开办,沪上有名的“棉纱大王”穆藕初慨然出任董事长。他曾在美国芝加哥、威斯康辛、伊利诺几所大学留学,回国后致力实业,出于对昆曲的热爱,给传习所以巨款资助,鼎力经营。
?传习所成立次年,为扩大影响和募集资金,穆藕初决定举办一次昆曲大会串。地点在上海夏令匹克剧院。人员是曲家名票。其中俞振飞必不可少。
?俞振飞是著名清曲家俞粟庐之子。昆曲的唱,有剧曲、清曲两种。剧曲为场上歌舞,比较生动;清曲不彩串,却对字音腔格有更精细的研求。俞粟庐人称江南“曲圣”。俞振飞六岁从父习唱,接受严格教诲;又从全福班老艺人学戏,显示出独特天分。穆藕初先请俞粟庐授曲,后来又把俞振飞请到上海。
?听说要唱戏,俞振飞很高兴。随即又说:“那你也要唱。”俞振飞想的是:穆藕初一登台,银行界、棉纱企业都要来捧场,不是可以多筹一点钱了吗?
?穆藕初从未登过台,这次下了决心,在杭州韬光寺租下三个房间,请来当时大名鼎鼎的沈月泉。俞振飞、穆藕初,还有穆藕初在美国留学的同学谢绳祖,三人一起向他学戏。
?上午、下午,一天两班,认真得跟学生上课一样。俞振飞上过台,有基础,沈月泉教他教得最认真,俞振飞也学得很细致。
?元宵节开锣,场面果然热烈。票价大洋五元,包厢一百。先是《见娘》,接着是《男舟》。第三出《折柳阳关》,是穆藕初的李益,项馨吾的霍小玉。这出戏重唱、少动作,内行称为“摆戏”,正适合穆藕初发挥。他唱完了,卸下妆,舒舒服服坐到台下看戏。
?第七出,俞振飞、徐镜清、翁瑞午合演《断桥》。俞振飞在韬光寺向沈月泉学的。只见许仙为避白娘、小青追赶,慌忙之中跌了一跤。
?台上,谢绳祖还在唱《思凡》。穆藕初已经赶到后台,忙着安慰俞振飞:“侬今朝唱得交关好,可惜在台上不留心跌一跤。没有关系,侬也不要摆在心上。”
?俞振飞听了一乐:这本是戏中的一个规定动作么!
?虚拟的动作,让人看得真假不辨,可见是惟妙惟肖了。一个滑跌,不会比抢背、吊毛更难,但是先滑后跌,怎样滑得真实、跌得好看?俞振飞有个诀窍:先提气,让身子轻起来。这是在韬光寺,炎热的夏季里,摔了一百多次得出的经验啊!
?因为这则笑话,俞振飞的《断桥》更加出名了。
?王传淞空腹演武大
?盛夏,热浪炙人。一个小贩蹲在地上,守着前面的摊子,一边吆喝:“卖地力糕!”一边注视着过往行人。他自信看得出什么样的人会光顾生意。那时,他会主动迎上去。
?谁知只顾看人了,不提防一只大皮靴踢来,把“地力糕”翻了满地。是一个恶狠狠的外国巡捕!小贩只得自认晦气。
?“小贩”是王传淞。一代昆曲名伶,怎么落到如此地步?
?原来,前段日子,身怀绝技的传字辈兄弟,因在上海无法立足,转向杭嘉湖水路码头,跑江湖谋生糊口。后来,南市福安公司游艺场邀请“仙霓社”演出,传字兄弟又从杭嘉湖返回上海。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大家演戏分外认真、用心。不想“八·一三”,日本侵略军炮火轰鸣,天上也有飞机轰炸。在租界住宿的传字兄弟,望着满天火光,纷纷担忧着游艺场里的戏箱。第二天炮火一停,赶去一看,果然福安公司成了一堆瓦砾,几箱戏衣荡然无存!这是花了三年心血才置办起来的呀!大家一齐抱头痛哭。
?没有戏衣,戏班再也无法支撑。传字辈终于星散。
?王传淞卖不成“地力糕”,只好流落街头。一天,京剧名丑刘斌昆找到他,把他举荐给盖叫天。
?盖叫天约王传淞合演《别兄》。老戏不用排练,真功夫都在场上见。此戏演武松打虎后,意外地与兄长相遇。一番泣诉过后,兄弟俩再要回家细叙。
?武大郎是“三寸钉”,必须把双腿屈在短裙里走矮步,十分累功。本来,武松一声“大哥请”,武大从椅子上跳下,走半个圆圈就可以进场了。这次盖叫天却把手扬向台中,让武大非得走一个大圈子不可。这是有意掂量新搭档的斤两。
?王传淞没钱吃晚饭,早已饿得双脚发软。但是他不甘示弱,提神运气,一个轻盈、飘忽的大圆场,行如疾风,引爆一堂彩声。早在明代,昆剧中就有“作矮人走科”的表演。清末,又有王小三等以走矮步的武大郎著称。在王传淞身上,体现的正是昆剧深厚的艺术传统。
?回到后台,盖叫天笑着说:“你辛苦了,歇一会儿吧!”他赞赏王传淞,邀其和自己合作。王传淞感谢盖叫天的器重,可是无法接受这份包银。他离不开昆曲,离不开还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师兄弟。他和周传瑛等一起参加了“国风苏剧团”,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继续为保存古老的昆剧艺术而奔波。
?(摘自《曲海寻珠》方家骥著;插图为陈逸飞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