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昆曲艺术:》四方歌者宗“传习”-千秋岁·史话

四方歌者宗“传习”-千秋岁·史话


四方歌者宗“传习”千秋岁·史话
1921年仲夏,苏州昆剧传习所创立。80年后我们再回首,昆曲能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保存至今,幸亏了昆剧传习所和“传”字辈。不独昆曲,还有大批江南剧种、剧目得以传承。

?

?“五亩园”位于苏州桃花坞大街。从汉代起,这里就是一处私家花园。

?1921年8月,昆曲名家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等人创办了一所培养昆剧演员的学堂式新型科班,定名为“苏州昆剧传习所”,所址定在五亩园———这座始兴后废、废而复兴的园子里。

?今天,五亩园一带仍然时常传出袅袅的昆曲清音,江苏省苏昆剧团就在此地。

?到苏昆剧团采访时,团里正在排演《白兔记》。这是昆曲的一出传统剧目。“梅花奖”得主王芳扮演李三娘。团长褚铭说,这是为到台湾交流演出排的三出戏之一。不少1岁左右的年轻演员正在认真学习着名演员的一招一式。苏昆剧团先后培养了继字辈、承字辈演员及青年演员百余人。褚铭很有感慨地说:“如果从昆剧传习所培养的传字辈算起,这批小年轻是第五代了。”

?“多亏有传习所带出了昆曲的一批传人,否则哪有后来江苏的继字辈、承字辈,浙江的世字辈、盛字辈,上海的昆大班、昆小班呢?”褚铭说。

?演出盛况

?1924年5月23日,“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名头亮相上海。这是创立三年来的首次对外公演。学员们先后献演了《越寿》、《打围》等昆剧传统折子戏共计47出。据当年《申报》的报道,第一天日场开锣后,恰逢午后大雨倾盆,但仍然“嘉宾满座”。学员们的表演“歌词清澈,身段自然,在缠绵话别之中,寓悲凉伉爽之态,的是佳作。”对于传习所近三年的办学成果,《申报》评论道:“所习各剧,尽态极妍,精彩发越,尤于音律考究精当。屡经试演,不特曲家前辈同声赞许,即未谙昆曲者亦津津乐道,谓为剧界之模范,艺术之曙光……”传习所在沪上一炮打响。次年。《白兔记》首演上海“笑舞台”,“传”字辈学员周传瑛、沈传芷均粉墨登场。30多年后,周传瑛改编、导演并领衔主演了昆剧《十五贯》,沈传芷则在上海戏校任教,培养出了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大批名角。

?

?86岁的吕传洪,是“传”字辈在苏州最后的健在者。吕老先生住在“新湘苑”的一套公寓中,现在以教孙女弹钢琴为乐事。他思路十分清晰,还记得自己9岁时考进传习所时的情形。“当时有两苦:生活苦、学习苦。9岁的小囡懂啥?五亩园那时候是一个寄存灵柩的场所,晚上大家睡在地板上都很害怕。还发生过吓死小师弟的事情。每天早晨六点起床走脚步,然后练武术,上半天写毛笔字、熟悉工尺谱,下半天拍曲。大先生沈月泉教小生,二先生沈斌泉教副、丑、净。”吕传洪对记者回忆说。

?“拍曲”即先生在桌上拍着板眼唱曲,学生紧跟着拍唱。这是昆曲传统的授艺步骤。先授曲,再教白口,实际上体现出“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传习所后来还要求学员各自学会一种乐器,既提高了识谱能力,又有助于一人多能。传习所的教学方法影响了“传”字辈和以后几十年里的昆曲教学。迟至1989年,苏州大学办起昆曲班,教学方法上依然可以看到传习所的影子。

?昆剧传习所成立后,公推孙咏雩担任会长,沈月泉出任首席教师。原计划招收30名学员,后来独具慧眼的上海纺织工业实业家穆藕初先生出资接办,扩招为50名(均为9至14岁男孩)。规定试学半年,所方确认有培养前途者,才能正式学戏。5年满师。传习所建立后,大家商量就以“传”字为排行。“传”字辈就此诞生。

?吕传洪说:“我先学老生,后来陆寿卿先生看中我,叫我改学丑角。名字当然也改啊,从‘传钰’改为‘传洪’。学到十几岁,就到上海滩唱戏去了。我上的小班淘汰比较厉害,和我同年的28人,5年后只剩下4人。”吕传洪原名“桂卿”,1926年考入小班,由于天赋很高,成为名师陆寿卿先生的高徒,是小班学员中得到主教老师亲自传艺的唯一一人。他在解放后结束了江湖飘零,先后在解放军华东军区艺术剧团、新疆军区歌舞团任舞蹈教员,桃李满天下。

?“传”字辈

?据昆剧传习所创始人之一的贝晋眉的回忆,“传”字辈排行建立后,下面的一个字又有四种分别:斜王旁演小生、草字头演旦、金字旁演老生和大花脸、三点水演副、丑。因此一看名字就可知其角色。如周传瑛是生行,沈传芷是旦行,倪传钺是末行等。1927年10月底,穆藕初由于破产,再无经济能力继续支持传习所,遂召集“传”字辈学员到寓所含泪话别。“传”字辈宣告满师,传习所6年的短暂历史也告一段落。根据《中国戏曲志》的统计,昆剧传习所共有44名“传”字辈学员。这些小伙子上承“全福班”、下启“仙霓社”、“新乐府”,当时都年方弱冠,在乱世中承托着昆曲界和众票友们弘扬昆曲的全部希望。

?“传”字辈诸公现在凋零几净,硕果仅存上海倪传钺、王传蕖和苏州吕传洪。按照倪老先生的话,是“岁寒三友”。倪老先生对记者说,“传”字辈结业后,师兄弟们各自组合,开始在上海、南京和杭嘉湖一带“跑码头”。以传习所的声名,昆曲在“传”字辈的演绎下,一度又成为江浙艺坛盛事。

?“当时我们可够风光的!40多个青春年少的师兄弟同台演出,曲目有几百条之多,连《申报》都用大篇幅报导我们。”倪传钺说。年事已高的他令人惊奇地保持着活力。他拿出1999年在逸夫舞台和青年演员同台演出《贩马记·三拉》中饰演李琦的剧照,当时,他已91岁。

?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政策关心下,许多“传“字辈艺人被国家聘入各类戏曲院校担任教师。他们正当壮年,精力充沛,敬业爱业,授课时一丝不苟,有些高难度的身段动作还亲自示范,年轻一代耳濡目染进步迅速。昆曲的发展得以承前启后。目前,江浙沪的5个专业昆剧团的四代演员,可以说有一半人是“传”字辈老师亲手调教出的学生,至于听过课,上过培训班的青年演员,基本上占到80%以上。

?在近一个世纪间,号称“百戏之祖”的昆曲从日见式微到凤凰涅,苏州昆剧传习所功不可没,“传”字辈艺人则成为昆曲薪传的星星之火。

?苏州昆剧传习所

?苏州昆剧传习所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兵荒马乱中为昆曲增添一抹亮色,得益于诞生昆曲的这一方土壤的滋养,得益于有着很高艺术修养的一批民间艺人,还得益于穆藕初、严惠宇、陶希泉等不少有眼光的实业家的慷慨解囊。记者为“复原”当时的许多历史场景,翻阅了不少旧报纸。1925年初夏,传习所学员在苏州北局青年会(原新艺电影院)公演半月,非常轰动。当时由于《苏州明报》初创,未能刊载这次演出的报道和广告。据苏州戏曲博物馆昆曲史专家桑毓喜先生的考证,当时《申报·自由谈》的主编胡山源正好在苏州,躬逢盛会的胡先生目睹演出的盛况,写下了一篇文章,“……是日所演,首为《投渊》、《天打》,主演者沈传芷。次为沈传锟之《北饯》,华传浩之《盗甲》,末为顾传、朱传茗、张传芳、姚传湄等之《学堂》、《花郎》、《游园》、《惊梦》,各出严守准则,旧范未远,且又精神饱满,无懈可击。”这次演出,给这位资深报人的印象极深,以至于在演出间隙,他亲自到后台采访,并目睹了小学员们种种有趣形态,均在文中有生动描述。

? (上图为传习所艺人朱传茗)

点击搜索与:千秋岁·史话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