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袖一荡,诗意全出”、“简约雅致,美不胜收”、“现代舞台上展现的古典美”……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台北一亮相,便是一个碰头彩。
两岸百余名艺术家联手打造的这出3本连台大戏,在台北4天两轮的首演虽已落幕,而它在岛内观众中形成的艺术冲击和文化联想却未曾停歇,为数不少的“昆曲迷”仍沉醉在《牡丹亭》袅袅绕梁的余韵中,回味着“问世间情为何物”的意境。
“岛内的观众不仅仅是在看戏,昆曲《牡丹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文化想念。”领衔编剧的著名作家白先勇这样解读台湾观众的热情。在他看来,昆曲艺术最好的演员在大陆,而最好的观众却在台湾。“现在台湾各著名大学都有昆曲社,很多中文系的学生都是‘曲友’。此外,欣赏昆曲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功底和训练,岛内许多文化团体在这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努力,而且持续20多年不辍,所以才有了今天一流的观众。他们理解、投入,情随戏动,看传统戏剧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文化事件,引发的也是文化联想。”得到内行观众的认可,白先勇的兴奋溢于言表。除领衔编剧外,从挑选青年演员,到联系演出场所,白先勇为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四下联系、奔波经年。做这一切,白先勇只为两个目的:以一出亘古常新的昆曲爱情剧,将年轻观众带入场;制作一出新的经典昆曲,培养出一批青年演员,以传承这一古老精美的艺术。现在,成功使他格外开怀。
似乎是在印证白先勇对岛内观众的评价,扮演剧中主角杜丽娘的沈丰英回忆:“演出时,在台上就能感觉到台下观众的呼吸,特别演到《离魂》一折时,台下观众抽泣,真让我不能自已。”饰演另一主角柳梦梅的俞玖林注意到了另一个细节:“剧中我有一句极普通的台词,说自己是柳宗元之后,而台下的台湾观众却对此产生了强烈的感动,我觉得这就如同白先勇老师所说的,是一种文化传承联想的发酵。”
精美的昆曲感动着台北观众,知音的鉴赏水准又激励着所有演员。当今大陆昆曲的“巾生魁首”、本剧总导演汪世瑜和有着昆曲“旦角祭酒”美誉的本剧艺术总监张继青,直到临演出前,还在告诫年轻的演员们:“面对最严格的裁判,我们只能一丝不苟,只能全力以赴。”
当3本大戏6场演出场场爆满,当观众掌声持续响起,当台北的青年人红着眼眶步出剧场,文化圈的好评如潮涌来……参与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制作的所有两岸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感到了由衷的欣慰,在两岸文学艺术家的合力推动下,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在传承和推广的路上又跨出了一步,而成就这一切的基础正是深存于两岸间那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魅力。
昆曲“牡丹”开台北,摇漾出,春无限。两岸文学艺术家们又在台北约定:让这朵“牡丹”不光开在两岸,还要开到香港、东京、纽约……(赵卫 李鲲)
新华网 104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