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百年巨献《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问世 |
在中宣部、文化部、文化部艺术司的领导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和话剧界专家、学者、前辈的努力下,《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终于在中国话剧百年诞辰之日正式出版。 《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由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编撰,由我国著名戏剧家刘厚生、胡可、徐晓钟出任主编,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任编委会主任。由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自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至今,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二十世纪初,当西方列强以武力轰开大清国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之时,作为一种西方戏剧的艺术形式,话剧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被引进中国。话剧,在艺术形式上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主要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幻觉。在1907年至2007年的一百年间,一代又一代中国话剧工作者筚路蓝缕、前仆后继,使话剧这一“舶来品”经由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地吸纳和改造,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并以其大量关注、反映现实人生的优秀剧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五部委决定,联合举办隆重的中国话剧诞辰百年系列纪念活动,包括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家领导人参加的纪念大会、举办全国优秀话剧进京汇演、发行纪念邮票、举办纪念植树活动,并出版《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此书的出版受到中宣部、文化部及中国出版集团的高度重视,并被中国出版集团列为向党的十七大献礼的图书。 《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共20卷,总一千万字,收录1907至2007年一百年间我国原创剧作180部。此项出版工程自2004年初即进入筹备工作,由上海、重庆、广西、武汉、天津、辽宁、河北等地相关部门广泛展开初选工作并成立了编辑部。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反馈信息陆续集中的同时,剧作的遴选和剧作的学术论证也相继在编辑部内部迅速铺开。 2006年5月,“《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论证会”在北京召开,经过多次调整、论证、修改,到2006年底,从487部形成目前180部剧目的最终选目。 《中国话剧百年剧作》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最完备、最具权威性的中国百年间话剧作品精粹。本着以历史年代为序“详近略远”:努力选取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社会影响较大和具有相应艺术价值的作品:除少数例外,一般同一作者只收入一个剧本;以及重视话剧的艺术创新,兼顾不同戏剧观念、创作方法、风格样式的多样性等主要编选原则,本丛书按编年顺序分卷,所选篇目均为各个年代的代表作品和优秀作品。如:一二十年代田汉的《名优之死》、洪深的《少奶奶的扇子》、胡适的《终身大事》等;三十年代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于伶的《夜上海》、夏衍的《上海屋檐下》、陈鲤庭的《放下你的鞭子》等;四十年代曹禺的《北京人》、郭沫若的《屈原》、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欧阳予倩的《桃花扇》等;五十年代老舍的《龙须沟》、《茶馆》、田汉的《关汉卿》、郭沫若的《蔡文姬》等;六十年代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甲午海战》、《兵临城下》等;七十年代苏叔阳的《丹心谱》、陈白尘的《大风歌》、宗福先的《于无声处》等;八十年代李龙云的《小井胡同》、白峰溪的《风雨故人来》、刘锦云的《狗儿爷涅磐》、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等;九十年代姚远的《商鞅》、过士行的《棋人》、郭宏启的《李白》等;新世纪七年间姚宝瑄和卫中创作的《立秋》、万芳的《有一种毒药》、孟冰的《黄土谣》等。作为中国话剧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话剧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成长道路,《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对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话剧创作做了集中的展示,收入了姚一苇的《红鼻子》、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姚克的《陋巷》等代表剧作。其中许多熠熠生辉的优秀剧作,在当时公演时所引发的社会轰动效应或强烈的观赏震撼,至今仍历历在目。更有不少优秀剧作已成为中国话剧的保留剧目,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观众。 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话剧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戏剧运动领导者、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人员,他们共同创造的话剧艺术成果,已经构成了中国百年话剧史的不朽篇章,并为今后的话剧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经验。而中国话剧的辉煌成就,首先是话剧文学的成就。洋洋20卷一千万字的《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典藏本,集中展示了中国话剧文学一百年来的成果,是一套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里程碑式的出版物。一百年来,中国话剧风雨兼程,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荣辱与共,尽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逐渐呈现出多种戏剧观念、多种创作方法与风格样式并存的局面,但百年中国话剧的主潮始终是现实主义的,始终是我国话剧人“为人生的艺术”,始终如一地贴近着时代的风云、政治的变幻、社会的动荡,始终如一地关注着世道人心、国计民生。《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的出版,既是对前辈话剧人的深深敬意,更是给现在和未来留存一份珍贵的档案和记忆。百年话剧,百年历史,这是我们每一个国人自己的艺术,自己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