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纸,产自浙江省的开化县,因此得名。开化纸是清代最名贵的纸张,因为它质地细腻,极其洁白,帘纹不明显,纸虽薄而韧性强,柔软可爱,摸起来柔润而有韧性。所以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宫里刊书以及扬州诗局所刻的书多用这种纸。这种纸也叫“桃花纸”,主要是因为在白色的纸上常有一星半点微黄的晕点,如桃红。但嘉庆之后这种纸的产量大为减少,质量也不如前是何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私人所刊的家刻本,也有少数用开化纸的,但很少。能传到今天的,都是难得之物。除开化纸外,开化还生产开化榜纸,开化榜纸从表面看,类似开化纸,但比开化纸略厚,颜色显得深一些,质量次于开化纸。开化榜纸产生的年代比开化纸晚,主要是嘉庆、道光时宫廷用来印书,流传到现在当然也很少了,但评价不如开化纸。开化纸的生产不见本地任何史料记载,具体原因不清楚,如此名贵的清代宫廷御用纸,本地史料不见一点记载,应属罕事。《武汉晚报》2002-1-7报道“阳新发现《康熙字典》初印本珍品”,这部清内府武英殿版由康熙颁赐给大臣们的初印本,其纸就为御用开化纸。据《中国印刷史》一书记载,清代的内府刻书,如康熙年间雕版印刷的《数理精蕴》等书,都是书品宽大,刻工精细、印刷清晰、墨色纯莹、装帧讲究的精品,纸张也是洁白坚韧的上等开化纸。清代的内府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以乾隆年间所刻为最多。武英殿所刻书以开本大方、写刻工整、纸墨考究、装帧精美而别具面目。以最常用的“开化纸”为例,该纸质地细腻,薄而有韧性,洁白而无纹格,为武英殿刻书用纸最多的一种。由于用这种纸张印出的书高雅大方,所以,历来受到藏家的追捧。近代著名藏书家武进人陶湘就最喜欢收藏殿版开化纸印本,当时人誉称其为“陶开化”。
根据现有搜集的资料,有清一朝用开化纸和开化榜纸刻印的留存至今的善本书有扬州诗局《全唐诗》、清初的《芥子园画传》、康熙刻本《御制避暑山庄诗》、康熙殿版《御纂周易折中》、《周易本义》、康熙二十四年的《御古文渊鉴》、康熙项氏玉渊堂刊本《韦苏州集》、康熙秀野草堂刊《昌黎先生诗集注》、雍正六年的《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年间广陵般若庵刊刻的《冬心先生集》《西湖志》、雍正刊《观妙斋金石文考略》、雍正刊《陆宣公集》、乾隆四十七年抄成的正本《四库全书》、乾隆刊《冰玉山庄诗集》,嘉庆沈氏古倪园刊《三妇人集》、嘉庆秦氏石研斋或称享帚精舍刊《录韵》、道光许氏古均阁精刊本《字鉴》以及《五知斋琴谱》《百川学海》和《儒学警悟》等。这些书籍不但有收藏价值,而且价格昂贵,其中雍正刊开化纸精印的《陆宣公集》朵云轩1998年秋拍出的价格就高达2万元,经济价值不菲。所有介绍上述书籍的文章中都有“洁白坚韧的上等开化纸”、“开化纸,清初最好的纸张”、“御用开化纸,白色而坚韧细密,表面光滑,精美绝伦”、“细腻、柔软、不易折毁、可久藏的开化纸”、“浙江产上等开化纸”、“洁白细薄而又坚韧的开化纸”、“名闻遐迩的开化纸”、“清代最名贵的纸”等描述,毋庸置疑,“开化纸”确是清代最名贵的宫廷御用纸,其产地在浙江省开化县。
前不久,在开化县开展的全县民族民间艺术普查中,普查人员就在多个乡镇发现清代时造纸留下的遗迹,并收集有关造纸工具和当时造的纸张等,其主要产地在芳林乡、华埠镇、林山乡,但所发现的纸张质地与御用开化纸相差甚远,且当地老人也未谈及他们所造之纸曾为宫廷御用纸一说。因此,外界所说的宫廷御用的“开化纸”的具体产地及制作工艺等情况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调查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