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文方四宝文化:》四位文化名人与一方精品墨盒

四位文化名人与一方精品墨盒


铜墨盒的出现大抵源于为科举考试的方便。赵汝珍《古玩指南》云:“相传一士人入试,闺人以携砚不便,渍墨于脂,盛以粉奁,其说特新艳,然无确据”。墨盒的历史,据清代学者赵之琛的推论和笔者对“修竹自制”墨盒的考证,应该在乾隆末年,据今约二百多年。在以后的近..

铜墨盒的出现大抵源于为科举考试的方便。赵汝珍《古玩指南》云:“相传一士人入试,闺人以携砚不便,渍墨于脂,盛以粉奁,其说特新艳,然无确据”。墨盒的历史,据清代学者赵之琛的推论和笔者对“修竹自制”墨盒的考证,应该在乾隆末年,据今约二百多年。在以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墨盒迅速成为文房中极富艺术品位的案头小品,这与当时文人参与铜墨盒的制作有直接关系。民国初年,一批一流书画名家如陈师曾、姚茫父、王梦白、陈半丁、齐白石、王雪涛等为墨盒制作提供画稿,大大提高了墨盒的艺术品位,毛泽东晚年钟爱墨盒也与此不无关系。

笔者近期所见的一方墨盒就是书画名家与治盒名家合作的结晶。这是一款方形墨盒,盒盖为正方形,边长12.5厘米,高近4厘米,属于特大型墨盒。盒盖上刻有菊花、石头、枯枝并有三处落款,一处为“‘冷艳霜风里,晚节益嶙峋’,槐堂朽者写石并题”,印章为“陈朽”;一处为“茫父”,印章为“姚”;一处为

“太白老兄雅玩,弟成圣昌敬赠于北平三十六年冬月”。

该墨盒与陈衡恪、姚华、张樾臣、易大德四个文化名人有关。

陈衡恪(1876-1923年),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字师曾,号槐堂、朽者,又号朽道人。光绪年间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诗人陈散原之子,史学家陈寅恪之兄。陈衡恪与鲁迅关系甚密,早在南京矿路学堂时他们就是同学,后来一同到东京弘文书院,两人同住一个寝室,民国成立后不久,鲁迅与陈师曾先后到北京,在教育部同事十年,直到师曾1923年去世。他们常一起逛小市,看画贴,交换碑拓。—个月总要聚首几次。“五四”以前,鲁迅在文坛尚籍籍无名,陈师曾却已经确立了其在画坛的大师地位。梁启超在《师曾先生追悼会上演说》中说:

“陈师曾在现在美术界,可称第一人。无论山水花草人物。皆能写出他的人格。”在《鲁迅的故家》一文中,周作人也认为:

“陈师曾的画世上已有定评,我们外行没有什么意见可说。在时间上他的画是上接吴昌硕,下接齐白石,却比二人似乎要高一等,因为是有书卷气”。1933年鲁迅在《〈北平笺谱〉序》中写道:“及中华民国立,义宁陈君师曾入北京,初为镌铜者作墨盒,镇纸画稿,俾其雕缕;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但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1928年2月,鲁迅想找一张陈师曾的花卉笺纸做《朝花夕拾》的封面,后因找不到合适的,才托陶元庆设计,可见其对陈师曾作品印象之深。据鲁迅日记,陈师曾给鲁迅刻过多方印章,画则或赠或索,也颇得了几幅。陈师曾是吴昌硕的弟子,但他要求文人画的“学问”与“思想”,为一般画师,包括吴昌硕所不能做到。墨盒上陈师曾的落款仅寥寥18个字,就用了两种字体,“冷艳霜风里,晚节益嶙峋”10字为篆书,“槐堂朽者写石并题”为隶书,俱结体倚斜劲秀而自具面目。篆书既不同于邓石如,也不同于吴昌硕,出入两家又呈现了变化。所画石头简洁传神。此墨盒《陈师曾画铜》没有载录,是陈氏的画铜佚品。陈师曾还是画坛伯乐,民国早期的一流画家几乎都得到他的帮助,如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等。王梦白(丰城人)是陈师曾先生的弟子,齐白石也颇得师曾的指点、帮助、教诲。可以说陈衡恪是一个既继承了中国画传统,又开始其现代变革的一个里程碑式人物。

姚华,贵州贵阳人,光绪末年进士,字茫父,著名书画家,著有《黔语》、《中国文学要义》、《弗堂类稿》等有关金石文字与书画艺术的著作多种。以朱墨兼用,近于摹而非摹,似仿而非仿,陈叔通曾辑其佳作精印专册行世,现代名流马叙伦、郭沫若等皆有诗文题跋。姚华在墨盒制作界可谓是无人不知,他上承陈寅生,下启张樾臣,以一个进士参与工艺品的制作,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除亲自刻盒外,姚华还画墨稿供张樾臣镂刻,“茫父”款墨盒是墨盒收藏者人人渴求的珍品,陈师曾与姚茫父合作墨盒画稿是民国初年二位一流画家友谊的见证。

从墨盒的刀法来看,是典型的张樾臣作风。张是墨盒制作史上最著名的制作家之一,民国年间在北京的诸多墨盒铺中,以张的“同古堂”最为有名。张刻铜除准确传神、入铜极深外,还借鉴竹刻中的沙底留青法,独创阳文花卉,深得文人雅士珍爱。姚茫父、陈师曾、王梦白、陈半丁、王雪涛、齐白石都有墨稿供其雕刻。

从墨盒上落款来看,此墨盒曾为著名诗人易大德所用。易大德,别号太白,l909年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去世。宜春市袁州区市乡泽溪村人。1948年去台,

曾任台“中国文艺界联谊会会长”、台中国文化大学副校长等职。多次参加世界诗人大会,荣获国际桂冠诗人称号。太白先生以诗为世所知,其书法亦颇有根基。

此墨盒在民国早年制作,到1947年冬成圣昌购买时,已在“同古堂”陈列二、三十年,陈师曾、姚茫父、张樾臣诸大师早已作古,此时治盒者所落赠款,书法风骨俱无,墨盒制作艺术已趋于式微了。成圣昌将此墨盒赠与易大德,易大德在去台前将墨盒带回家乡,八十年代被乡人作废铜卖给乡废品收购站,收购站两工人将盒盖、盒底分开,各得其一。墨盒历十余年今始得破璧重圆,亦为艺林一幸事也。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