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梁绍壬曾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对端砚如此慨叹:“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端砚之辨当然不仅仅是坑口石质石色之辨,而是指整个端砚学的研究。故清嘉庆著名的端砚学人李兆洛在其《端溪砚坑记》中亦如此慨叹:“端砚之辨,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徒执古人成说,不足据也。”事实上也如此,检视端砚研究史即发现,不少古砚著作的作者从未到过端州,仅根据传闻和所见有限的实物,写成研究端砚著作。内执先贤考据或侥幸中的,固然有益于学术研究的开展,然而,臆测妄断却妨碍了后世砚学的许多研究。当然,更多的砚学家是一再亲历实地,深入砚坑,多方考证,呕心呖血然后成书,其所撰成为后世砚学的重要文献。如著名的北宋米芾,明末曹溶,清代朱彝尊、屈大均、高光、吴兰修等等,不胜枚举。在当代中国文房四宝科学研究领域里,有这样一位女科学家。她历时数年,无数次从北京千里迢迢深入肇庆古端州,勘察古今端砚坑洞,收集现场石样标本,走访砚乡砚厂,采访新老端砚艺人,直接获取第一手材料;并将自己深厚的矿物学、地球物理学、化学等现代科学专业知识,融汇于端砚学的研究之中,撰成影响深远的《端砚考察记》,成为端砚史上第一位把现代科学引进端砚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她就是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著名的国家级文房四宝专家、原国家轻工部高级工程师、国家科委秘密技术审查专家组专家——郭海棠。
郭海棠的《端砚考察记》超出前人的地方,是贯穿全篇的现代科学研究角度,以及由此生发全新的端砚深层意义的科学阐述。她在简述了“端砚生产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之后,立即从端砚石矿的形成、化学组成及致色成份这个科学高度谈起,并且又巧妙地选择了人们依稀熟悉又饶有兴趣的宇宙源起、150亿年前开天辟地的宇宙大爆炸谈起,顺理成章的娓娓道出银河系与太阳系及地球的生成,地球圈层结构之中的岩石圈,岩石圈之中的大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变质岩之中的端砚石矿!于此,作者像魔术大师一样,在读者面前骤然揭去了端砚石材古老而神秘的面纱,将其还原为自然科学范畴中可作深层研究的一种变质岩。让人清晰看到:“端砚石矿也是由沉积岩中陆源碎屑细粉砂状泥质岩,经熔岩轻度侵蚀变质而成的岩石。”于是水到渠成,端砚石矿的深层化学结构也逐一被揭示出来,诸如“端砚石矿的主要、次要化学组成及其矿物致色成分”、“端砚石色根据所含矿物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七色”、“石英的耐磨使端砚石具备了发墨的性能”、“熔岩轻度侵蚀过端砚石矿体……复杂的物理与化学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形态的自然石品花纹与石眼点缀其中”……详尽易懂,深入浅出,即使是行外人士,只要对端砚有兴趣,有常识,也能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也能豁然领悟端砚逾千年以来名贵难求的奥秘,从而对端砚的认识一下子提升到一个崭新的科学的高度。这是端砚学的一大进步,是郭海棠同志把现代科学引进端砚研究取得的可喜成果。
郭海棠对端砚的研究,建立在大量深入的实地考察基础上。早在2000年6月,郭海堂同志应肇庆市的邀请,来到肇庆为历史上第一个端砚陈列馆成立剪彩的时候,就开始了艰苦细致的砚坑考察活动。其中北岭山宋坑中的伍坑,由笔者与同前往。时值盛夏,酷热难当。郭海棠同志行装甫卸即在其他人员的陪同下,考察了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等多个砚坑群。每到一处砚坑,必深入坑洞,考察矿脉,采集石样标本,详细咨询采石工,直到今年五六月之际,她再度应肇庆市的邀请,参加首届肇庆国际旅游文化节,主持首次端砚精品评选,为端砚文化节暨中国文房四宝展剪彩等多项大型活动期间,她仍不忘抓紧间隙时间深入砚坑。尽管前不久她为肇庆端砚协会的成立并担任名誉会长已前来肇庆,尽管她自2000年以来,每年来肇庆都必到砚坑,端砚的砚坑对她来说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但她仍一次一次的深入下去。她早已跑遍了端砚砚坑所在的大壑幽谷、老林险涧。正是基于这种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郭海棠同志对端砚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在长期的深入端砚坑洞、深入砚乡砚农、深入砚厂作坊的科研活动中,郭海棠同志还与肇庆市的端砚界,与肇庆市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以科学的真知灼见,悉心指导端砚的研究和端砚行业的发展。不但在《端砚考察记》中,撰写专门的章节“端砚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管理”,首次向此古老行业详细提出科学管理的方法,还在几年中培养了大批端砚雕刻家、设计家、企业家、鉴藏家等,成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员,有的还担任了协会的重要角色,在弘扬端砚文化和中国文房四宝文化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